22年伊犁霍城方案


1121310     

22年伊犁霍城方案    邹蓝

 

伊犁“大特区”构想获国家基本认可,2010年9月的新闻。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长毛肯·赛提哈木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霍尔果斯口岸未来的定位是,成为面向中亚、西亚、东欧的区域性商贸中心、货物集散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以及进口资源的加工基地,并尽快达到设市条件;同时把清水河园区发展成面向中亚和新疆的重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轻工、机电组装、机械加工、建材出口加工基地;把伊宁市发展成为以生物制药和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商贸物流、涉外会展、商务旅游为补充的综合性产业聚集区域,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口岸的商贸作用,

清水河园区的加工基地

这两项作用,22年前的1988年夏季,我们的方案中已经列明。

至于综合性产业聚集区的角色,那是当时伊宁经济发展程度还很粗放,没到那程度而无法提的。

 

1988年夏季,陈一咨主持的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王岐山(现任副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农研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李湘鲁主持的中信国际研究所以及康华战略研究所合作组建的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受中央委托到新疆实施中国西部对西开放的大型调研课题。其中一部分《霍城对外开放试验区方案的说明》是本人主持起草的。部分文字如下:

 

霍城开放试验区,在地理上由两部分组成,霍尔果斯口岸以及其纵深30公里的清水河镇。霍尔果斯作为我国西部最早设立的通商口岸,在中苏双方进一步扩大边境贸易的意愿背景下,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北疆铁路正式运营之后,其地贸、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三个层次的职能,也是无法替代的。

但是口岸仅为4平方公里,居民较少,市场容量不大。若议把边贸区限制在口岸,其前景不良。因此,考虑把口岸与霍城县之间的清水河镇包括在开放试验区内,因为清水河镇地处乌伊公路和霍清公路的交叉口,是目前北疆对苏贸易运输的必经之地。

边境贸易中,法人贸易的开展,可以带动清水河镇以及纵深依托地带加工工业的发展,霍城县、伊宁市及乌伊公路沿线的奎屯、乌苏、独山子三角地带,石河子、乌鲁木齐的产业随之而联动起来,在向东开放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能发挥新疆最大优势的对西开放上,利用境外市场的需求,来弥补新疆境内有效需求不足,阻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缺陷。

报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

执笔:邹蓝  彭纯  王红雨  参加本方案讨论的有尹筑光、郭凡生、李新建等同志,

    1988年8月1日

现在看这个老方案之后再看新方案,基本在我们22年前提出思路的轨道上。证明我们思路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合理性。因为22年后的发展方案,基本走的还是我们当初制定并提交给新疆党委/政府,以及最后提交给邓公、赵总和田副总理方案的思路。

20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