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发行受热捧 机构2227亿资金抢4.93亿塔牌可转债
199只基金和186个基金专户获配近三成
可转债发行受到机构的热捧。塔牌集团昨日刊登的公告显示,共计199只基金、186个专户产品参与塔牌可转债网下配售,认购总金额高达1.77亿元,占此次塔牌可转债发行总量6.3亿元的28%。
公告显示,塔牌集团本次转债网下发行4.93亿元,机构有效申购数量为2227.8亿,获得机构451倍的超额认购,配售比例仅为0.22%。
据统计,共有199只基金参与塔牌可转债网下配售申购,共获配125.3万张,认购总金额高达1.25亿元,占网下配售认购总额的25.42%。此外,186个基金专户实际获配52.24万张,认购金额总计5224.2万元,占网下配售认购总额的10.59%。另有33只社保基金组合参与此次可转债网下配售,共认购19.75万张,金额近2000万元。
基金参与可转债的热情还体现在另一方面。来自证监会网站的信息显示,博时基金转债增强债券型基金、富国基金上报的可转债基金发行申请已获受理。另据消息人士透露,还有不少基金公司拟申请发行可转债基金产品。
在中行可转债发行时,机构热捧的心态就已显露无遗。今年6月初,中行可转债网下配售结果公布,共计有1569个机构户头获得配售,其中基金超过200只。7月下旬铜陵可转债发行时,有70余只基金参与网下配售。
业内人士指出,可转债连续出现申购高潮的原因在于可转债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容。据了解,目前可转债存量规模较去年同期已增长逾10倍,可转债市场扩容后,市场品种多样化、流动性都会得到极大改善,适当扩容有利于可转债市场发展。
可转债“进可攻、退可守”的天性赋予了其独特的吸引力。汇添富货币基金经理王珏池表示,可转债提供了一种看涨期权,投资可转债是投资者在震荡市中的现实选择。华创证券基金分析师胡国鹏表示,可转债在目前的市场状态下比较抢手,充分反映了机构专户理财规避风险的态度。可转债的优势在于投资者一方面可以享受普通债券的收益,获得的年收益率大于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可转债隐含的期权使投资者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这两方面原因使得基金专户投资可转债的热情高涨。
●上交所严打内幕交易关口前移
针对内幕交易已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主要矛盾之一的现实情况,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对上市公司董秘、独董的资格和后续培训中,增强了内幕交易防控专题培训内容,以从源头抓起,增强高管防范内幕交易意识,从而使严打内幕交易的威力进一步前移。
打击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行为是证券市场一线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交所作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非常注重内部监管资源的整合和外部监管部门的合作,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度坚决、效果明显。尤其是近年来,上交所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监控能力、反应速度和核查处理工作效率都大幅提升,在一批批内幕交易大案、要案的查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交所在一线监管工作中对内幕交易行为毫不手软、坚决“亮剑”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在日常市场服务工作中,将内幕交易防控意识和相关知识,通过各种场合和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可能成为内幕信息知情人的市场参与主体,使他们认识到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在监管部门全程布网、重拳出击之下必将无处遁形。尤其是注重把好上市公司高管培训关口,加强事前预防,让高管们充分意识到内幕交易的严重危害和后果,进而杜绝参与内幕交易的侥幸心理。
多年来,上交所主办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独立董事的资格和后续培训,一直都将交易监察与股价异动监管作为培训重点之一。近期,针对内幕交易已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现状,上交所又增强了内幕交易防控专题培训内容。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度第二期上市公司独董后续培训和拟上市公司董秘资格培训中,与会专家结合具体案例就内幕交易相关法律法规、内幕交易行为后果和危害、内幕信息管理、监管机构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举措、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买卖所持上市公司股票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上交所表示,今后将继续在上市公司培训中突出防范内幕交易的相关教育,增强上市公司防范内幕交易意识,切实提升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同时,还将在IPO、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市场服务中,进一步深入普及加强内幕信息管理、远离内幕交易、合法合规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理念,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A股开户数连升三周持仓账户创6周来新高
中登公司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沪深股市震荡下行,A股市场活跃度大幅减弱,参与交易账户数骤降,而期末持仓账户数大幅增加,创六周来的新高。同时,新增A股开户数连续三周回升。
数据显示,上周A股新增账户26.5263万户,较前一周增加3159户;A股活跃度大幅减弱,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降至1458.61万户,较前一周大幅减少16.8%;而上周末A股持仓账户数增至5393.86万户,较前一周末增加18.28万户。
●结构性牛市火爆 246只股票8月创历史新高
8月行情昨日收官,尽管沪指全月仅微涨0.05%,但个股行情如火如荼。统计显示,246只股票当月创出历史新高,逾六成个股跑赢大盘,中小板指数昨日创出2年多新高。
昨日,上证综指低开震荡,以一根小阴线告别8月。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638.80点,单月涨幅仅为0.05%;沪深300指数收报2903.19点,单月累计上涨1.20%。尽管8月份大盘裹足不前,始终围绕着2600点反复纠缠,但市场活跃度不减,多数个股表现亮眼,“不赚指数赚个股”的结构性牛市特征凸显。
上海证券报统计显示,246只股票8月创出历史新高,剔除7、8月发行的新股和B股,至少有174只A股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中小板股票多达113只,占比最大,达到65%,而大盘股和创业板股票分别有57家和4家。从行业看,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化工、商业贸易牛股云集,均有超过15只成份股创出新高。而金融服务、黑色金属、家用电器行业整体表现最差,无一成份股创出新高。
统计还显示,8月共有1166只股票跑赢大盘,占总共1900多只A股逾六成。其中,跑赢上证综指的沪市股票共665只,跑赢深圳综指的深市股票共501只。69家个股累计涨幅超过30%,15家个股涨幅超过50%,成飞集成、壹桥苗业当月涨幅更超过100%,股价翻番。
中小盘股的活跃同时在指数上得到表现。中小板指数8月份几乎呈现单边上涨的走势。截至昨日收盘,中小板指数报6182.49点,单月累计涨幅达到12.50%,创出自2008年3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深证成指、深圳综指当月均率先跨越“牛熊分界线”,累计涨幅分别达到5.13%和8.47%,远超上证综指。
分析人士指出,火爆的个股行情营造出一种巨大的“赚钱效应”,显示出市场做多人气依然旺盛,且利于吸引场外资金入市参与交易,推动个股持续活跃。但近期部分题材股正进入疯狂的拉升阶段,投资者宜关注其持续性,不宜盲目追高;而对具有实质性利好的题材股则可深度挖掘,并积极跟进。
●8月信贷可能继续回落 全年7.5万亿目标有望平稳实现
随着针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产能过剩等相关贷款的持续收缩,市场对8月份新增信贷的预期一降再降,已从“超预期”回落至“基准线”。在“洼地效应”作用下,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今年全年7.5万亿元的信贷投放目标有望在平稳中实现。
“超预期”不再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达到5.15万亿元,基本符合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
央行在今年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继续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全年贷款投放的进度和节奏。
由于报告未强调“均衡放款”,曾一度被市场解读为“下半年信贷投放‘3:3:2:2’的节奏或被重新设定”。但从7月份的人民币信贷新增5328亿元看,这一“规矩”似乎仍在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对于8月份信贷投放的预期。加之对于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相关贷款的持续收缩,也使得市场对全年新增贷款从“超预期”回落至“基准线”。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从信贷均衡投放的角度推算,8 月新增人民币信贷可能在3400—5400 亿元之间,预期中值为4400 亿元。
“目标值”未变
从目前看,未来月份的国内投资趋缓渐成定局。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今年全年的信贷投放有望平稳完成7.5万亿元。与此同时,下半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压力也将趋缓。
鲁政委指出,尽管信贷投放面临关停落后产能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细则出台以及房地产成交逐渐恢复平稳,信贷需求可能逐步回稳。更重要的是,票据融资已经成为月度银行调节信贷投放的主要工具,即使新增信贷未达到理论上限,银行往往倾向于用票据融资先占据信贷额度。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7月份低于预期的信贷投放,并非是政策紧缩的信号。他预计全年新增贷款会达到7.5万亿元的目标,下半年流动性依然较高。“由于去年下半年的月均新增信贷基本上保持在5000亿元以下,因此,今年下半年的月均新增贷款总体将处于同比多增的状态,较去年信贷环境宽松。”
“经济复苏的情况将成为影响未来信贷投放的重要因素。”兴业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董先安表示,从货币需求看,上半年整体投资减速,房地产、融资平台贷款需求放缓;从货币供给看,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同比持续少增,净结汇规模显著下降,央行公开市场调节适时有度,贷存比考核趋严,部分银行放贷能力有所下降。供求两方面的影响将使货币供应延续上半年增速放缓走势,从而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董先安预计,全年新增信贷增速将在19%左右。
●欧美股市纷纷调整 8月A股强势不改
在欧美股市纷纷出现调整的8月,A股市场保持了难得的强势格局。统计显示,A股各主要指数在8月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中小板综指更是创出了历史新高。
8月的A股市场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以小胜大”和“以守为攻”。一方面,中小盘股表现远远强于大盘蓝筹股。统计显示,整个8月份,中小板综指上涨了12.75%,而代表大盘蓝筹股走势的沪深300指数仅上涨了1.20%,小盘股明显跑赢大盘股。另一方面,消费等防御类板块大幅跑赢以攻击性强著称的周期类股票。以总市值加权平均法计算,在申万一级行业中,农林牧渔、商业贸易、餐饮旅游、医药生物等传统的防御类板块8月涨幅居前,而金融服务、采掘、房地产、黑色金属等强周期板块则无一例外在8月出现下跌。
分析人士指出,流动性相对充裕、题材刺激、投资者情绪乐观等因素是导致A股8月保持相对强势的主要原因,而随着以上短期因素的作用逐渐弱化,9月市场能否继续保持强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首先,欧美股市8月普遍出现调整。在各主要股指中,除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下跌幅度不足1%外,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巴黎CAC40指数、法兰克福DAX指数的跌幅均在3.5%以上,预示外部经济体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可能将影响A股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前景的判断。其次,随着股价上涨,地产、煤炭等周期类股票的估值修复进程在基本面无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或已接近尾声,而中小盘题材股的估值则再度呈现出泡沫化倾向,估值结构不利于市场进一步大幅上涨。最后,在经济下行预期强烈的背景下,物价、房价仍未出现显著下行迹象,经济环境也不能给股市提供较好的做多氛围。
●粮价托市上行预期强 各路资金"抢食"忙
“今年6月初,家里小麦以每斤8毛7的价格卖给了粮贩子,可没到一个月就涨到了将近1元。”河南周口市商水县的农户张福成谈及今年收成,不禁感慨自己“卖亏了”。
连续七年夏粮丰收之后,今年全国不少地区却出现了农户惜售、夏粮收购困难、收购价飞涨等现象,部分地区小麦收购价格涨幅甚至一度接近20%。眼下正值秋粮生产关键时节,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的一些基层种粮户表示,今年粮食收成总体并不算差,但玉米、大豆等秋粮品种价格可能高于去年。
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以及通胀预期的影响下,产业资本、金融游资以及外资等各路资金,已盯上托市背景下易涨难跌的粮价蛋糕,对供需形势以及价格预期施加影响。
丰年惜售 农户都想卖个好价
“往年夏粮收购时都忙得团团转,没想到今年稀稀拉拉的,偶尔来两三辆车。今年我们粮库肯定是收不满了,秋粮下来时只能再打算收点玉米。”中储粮河南周口某粮库负责人张明表示。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周口市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该省第一,其中夏粮产量约占全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尽管连续多年夏粮丰收,但周口市不少粮库目前遭遇了收购难。去年周口市三级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0.83元,而今年6月底涨到了每斤0.99元甚至1元。随后国家暂停了托市收购并整顿治理收购秩序,目前小麦价格虽然略有回落,但仍稳定在每斤0.94元左右,比去年上涨10%以上。
周口市商水县农户张福成表示,自己家里种了三四亩地小麦,今年开春不久就有粮贩子上门求购,到6月初以每斤0.87元的价格卖掉了小麦。“卖给粮贩子省事,他们主动上门称好粮食拉走,这几年粮贩子明显比以前多了。粮贩子的仓库不存余粮,小麦、玉米、大豆各种粮食都收,每斤赚上一两分钱的差价,这样周转起来其实赚钱不少。”他说。
“到现在,村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家把小麦卖了,其它人家要么留作口粮,要么想等等再卖。”张福成介绍,由于早卖了半个月,自家小麦与邻居相比少赚了几百元。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农户王伦介绍,自己家有五六亩地,主要种植大豆和棉花。今年雨水比较大,棉花病虫害比较多,因此肯定要减产,但价格比以前提高了一些。“近年来种粮收益一年比一年好,前几年一些农户把土地承包转租给其他大户,现在又把地收回来自己种了。”王伦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粮价稳中有落。“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是固定的,即使算上每斤六七分钱的财政补贴,今年收购价涨到每斤1元已是粮库所能承受的极限。最近卖粮的人又多了一些,农民要靠麦子赚钱,看价格涨不动了就会打算卖粮了。”张明介绍。
圈占粮源 各路资金明争暗夺
粮价上涨,究竟谁能从中获益?除了农民增加卖粮收益以及粮贩子赚取差价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家执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以来,各地粮库收储库容明显增加。产业资本、金融游资以及外资等各路资本在粮价平稳上行的预期下,开始了圈占粮源并从中获益的明争暗夺。
周口市某县粮管所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2008年以来,河南省私人承包的收储粮点明显增多,这些粮点只要通过粮储省级公司审批就可以建成,并不受地方粮食部门的管理。国家对粮食收购实施保费补贴,再加上托市收购后粮价很难明显回落,这些粮点只要能争取到足够粮源,就能在一两年内收回成本并盈利。
目前在河南省,国家财政为托市收购的小麦每斤分别补贴2.5分钱的收购费用和3.5分钱的保管费用。上述粮管所负责人说,最近一直有人向他询问投资粮库的事情,但他认为目前已不是投资粮库的良机。如果算上选址、招工、购置风机等费用,建造粮库成本一般在每平米270元-320元,成本虽然不算特别昂贵,但现在当地粮点事实上已经供大于求。
“今年很多粮库收不上粮食,肯定要赔钱了。未来国家可能会针对私人粮库出台管理政策,否则这个领域可能暴露严重问题。”他表示。
在周口市商水县,中国证券报记者见到了一个已被暂停收购资格的私人粮库。该粮库占地200多平方米,先前收上来的粮食堆积在水泥地垛上,上面盖了一层绿色的防护棚,粮食中还掺杂了一些糠壳和砂石。“为了抢收粮食,不少粮库都暗自降低等级质量要求。这个粮库由于通风条件不好,很多收上来的粮食已经‘捂矂’了,根本没法再使用,前段时间政府还来人调查这个粮库。”附近的农户悄悄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与先前不同的是,中粮集团和华粮物流集团今年首度获准参与小麦托市收购。分析人士称,这一方面增加了粮食收购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收购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搞活粮食流通,避免个别企业“独大”甚至哄抬粮价。2009年,中储粮共收购各类政策性粮食和油料8937万吨,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17%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外资正通过实体产业渠道渗透到我国农业生产腹地。如新加坡投资的益海粮油公司,近年来逐步进入我国小麦以及大米加工领域。目前在周口市,该公司收购小麦的价格为每斤0.97元左右,高于绝大多数粮库,对小麦的等级质量要求也更为严格。当地有不少私人承包的粮点近年来专门为益海公司收储小麦及大豆。
凭借着产业链完整和设备先进的优势,益海公司在与当地中小面粉厂的竞争中已处上风。“益海公司目前的粮食收购规模并不很大,但它们的价格一直比其他粮库高,对粮价也有向上带动作用。”张明称。
“今年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是托市收购政策产生的自然波动。回顾历史,我国托市收购政策出台前的粮价波幅要远远大于现在,说明这项制度的正面意义是明显的,但目前要注意的是粮库扩容速度有些过快。”万达期货高级分析师崔坡认为。
通胀隐忧 高度警惕游资炒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下半年粮价走向将是CPI的不确定因素之一,考虑到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只要秋粮不出现大幅减产,今年粮食供给不会有大问题。
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8%,涨幅较大。此外,统计局公布,今年早稻减产6.1%,受灾害等因素影响,主产区单产全部下降。
目前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节。周口当地一些农户认为,目前玉米价格达到每斤1元左右,比去年有了明显上涨,等到秋粮收获时玉米价格可能稍有回落,但总体肯定比去年要高。大豆价格受国际价格以及东北主产区影响较大,也有可能上涨。
周口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底,该市秋季农业生产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秋粮生产总体形势好于预期,有望实现秋粮5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产量145亿斤以上的目标。
对于主要在南方种植的稻谷,崔坡认为,实际收购价可能比去年上涨每斤两三分钱,价格涨幅小于夏粮。
对于粮价的游资炒作问题,周口市粮食局某负责人表示,目前活跃在当地粮食市场的资金和企业仍以本地为主,快进快出的金融资本踪迹尚不明显。一些温州等地的商人近年来悄悄购买、囤积粮食,但短期似乎没有抛售出手或哄抬价格的意向。不过,在金融市场上,相关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以郑商所强麦期货为例,从今年6月的底点至今涨幅已达10.8%,最近仍居于高点。
“如果有十几亿资金就能严重影响绿豆等产品的供需形势和价格,今年部分农产品价格事实上受到了这种影响。但对大宗农产品来说,影响最严重的不在于游资短期炒作,而是渗透到实体产业链内部后的影响。比如我国大豆产业的自主权已经远不如以前。”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分析师张笑金认为。
资金爆炒农产品须严防
秋粮收购价格已在部分省市悄然看涨,背后是各路资金对农产品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的豪赌。
今年8月,俄罗斯因罕见旱灾而宣布停止小麦出口,导致国际市场上小麦期货价格节节上涨,将本轮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我国部分省区遭受了洪涝灾害,一些人士预计,秋粮产量将因此受到影响,由此或将引发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但是,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能否单纯地归因于天气原因呢?以小麦为例,从全球范围看,部分小麦主产区受到灾害天气影响减产,但也有一些地区仍然丰产,并不能明确认定全球小麦产量明显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否认恶劣天气诱发新一轮粮食危机的论断,并指出在连续两年创纪录的高产之后,国际小麦库存得到了足够的补充,足以弥补2010年产量减少造成的缺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对于国内情况,尽管夏季多个省区发生的洪涝灾害对秋粮生产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有能力做到继续保持粮食价格稳定。
总体而言,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同时,国际粮价近期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限。因此,不论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看,供需的基本面不足以支撑农产品价格持续高涨。
但是,资金向农产品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8月初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持仓报告显示,美麦资金流入明显,而豆类、玉米等也显现资金净流入现象。这说明资金流入对这些品种的期货市场强势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粮油等农业产品具有较低的需求弹性,即使经济发展放缓,其全球需求总量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正是因为农产品的这种特性,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整体环境下,各路资金将农产品当做了"价值洼地"的首选对象。
可以说,正是各路资金对农产品涨价预期的炒作,与国际国内的天气灾害因素相叠加,推动了农产品价格节节上涨,结果是增加了对未来通胀的隐忧。因此,当前要警惕资金对农产品价格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何防范各路资金对我国农产品进行炒作从而抬升价格、获利而出?国家发改委专家建议,要形成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的主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储备"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令炒作资金推高价格的预期落空。
同时,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时,政府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外资和游资对市场的炒作行为,规范收购市场秩序,从而稳定整个社会的通胀预期;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实时监控系统,构建预警机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此外,要建立相关补偿机制,即通过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从该基金中对受损一方(生产者或城镇低收入消费者)进行补贴,以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粮价还涨吗
"前天晚上的一场雨太及时了,之前地里一直干旱,现在看来今年玉米的收成应该不错。"在河南周口农村田间,一名农户喜悦地说。
与不少地区遭受地质气候灾害相比,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今年还算是风调雨顺,夏粮已连续八年增产。如今已进入秋粮形成产量的关键时刻,当地一些农户反映,秋粮长势还不错,就是病虫害稍多了一些,如玉米螟、玉米锈病、大小斑病等,但总体来看产量不会低于去年。
上半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3%。对于家里拥有几亩地的农户来说,粮价上涨意味着能多带来几百元的卖粮收入。夏去秋来,农民开始讨论秋粮价格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与粮食其他流通环节相比,分散经营的农户把握价格涨跌的能力并不强。今年夏粮价格涨势最猛的时候,粮食大多是在粮贩子及粮库之间周转。而农民要么在6月初已把粮食卖出,要么是捂粮惜售直到现在。近年来,中小粮户习惯把粮食直接卖给上门收购的粮贩子,有的还直接拿粮食交换化肥、农机具以及大宗生活用品,真正卖粮到库的比例并不高。
今年,周口市秋作物总播种面积1365.3万亩次,比去年增加26.3万亩。其中,玉米、红薯、大豆、油料播种面积均比去年有所增加,只有棉花减少97.8万亩。对于秋粮价格,农户们大都认为玉米、大豆起码不会低于去年。"玉米价格现在每斤一块多了,到年底可能比现在更高一些。"一个农民称。
从绿豆到大蒜、从猪肉到粮食,近来部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农户预期也产生了影响。在商水县胡集镇,一个农户想要卖掉夏天收的几千斤粮食,用这笔钱支付家里孩子的学费,但看到小麦收购价比前段时间反而回落了几分钱,心里又犹豫了。
而即便一些农产品价格涨跌波动,由于耕地土质、种植经验等原因,真正跟风改种的农户比例并不大。"我的几亩地只种小麦和玉米,以前种一些大豆,但种大豆比较费工夫,现在也不太种了。"一个农民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库存消费比目前远超18%的国际安全线,但与众多工业品的产能过剩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平均新增200亿斤粮食的刚性需求。这样的背景下,适度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不仅仅出现在今年。而在经济学家看来,通胀预期并不是受短期价格涨跌影响,而是受居民对较长时期的物价走势判断的影响。
●节日因素提前发酵9月资金面偏紧
8月份最后一日,银行间债市的资金价格继续飙高。即使在上午交易时段,筹措“打新”资金的机构仍络绎不绝。而“两节”因素的提前“发酵”,也使得跨月资金的受关注度大大提升。分析人士预计,9月份公开市场净投放的概率较大,但整体资金面仍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
与其他年份不同,中秋佳节在今年9月下旬便提前光顾,与国庆长假之间仅隔四个交易日。届时银行机构的现金备付需求将迅速放大。因此,不少机构在8月底已开始筹备跨月资金。近几日,银行间市场1个月期限回购利率的大涨说明了这一点——从8月25日的2.0858%,逐日升至2.50%、2.9072%和2.95%,日均涨幅大都在40个基点左右。
短期利率的快速上涨也对跨月资金的紧俏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上海某货币经纪公司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50亿元工行可转债获批之后,回购利率就开始缓慢上涨,打新资金需求一时占据了主要阵地。统计数据显示,主要期限的回购利率已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昨日的隔夜加权平均利率为2.3325%,较6个交易日前的1.50%上涨了83个基点;7天利率昨日报于2.9289%,累计上涨幅度达121个基点。
同时,受到月末银行机构业绩考核等因素的“重叠”影响,上述短期限资金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成交量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8月25日,隔夜回购成交量攀升至历史天量的4747.5亿元。8月30日,7天回购成交量又突破1760亿元,较上一日大增357.5亿元,创出2009年7月以来的新高。与之相对应,作为银行间市场仅次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方,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净融出资金量却在近一周以来连续减少。数据显示,政策性银行25日净融出资金1112.15亿元,26日为1065.66亿元,27日为808.71亿元,30日却仅有612.46亿元。
中投证券分析师申俊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公开市场到期量及央行近期的操作思路来看,9月份将有望实现资金的净投放。但申俊华认为,即便如此,受第三季度季末存贷比考核,以及节日期间现金备付需求等因素制约,整个9月份的流动性状况并不会宽松。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量为5470亿元,较8月份增加逾四成。市场人士也预计,9月份央票的一、二级市场溢价仍将存在,央行难以顺利加大其发行数量,因此“被投放”的概率也较大。
申银万国证券则认为,从本周新股和工行转债的申购进程看,冻结资金规模在周三将达最高峰,大约在1万亿元,之后会逐日回落。从系统性因素看,本周公开市场不可能继续大规模净回笼,而下周到期量达到2740亿。即使存在3年期央票发行,净投放可能仍较大。
●银监会:坚决遏制房地产投机投资需求
中国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昨日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及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的“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上表示,银监会将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投资需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叶燕斐表示,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贷款对国民经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对银行业科学稳健发展至关重要。银监会在坚决认真做好信息服务,积极进行舆论引导的同时,还正在推动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等相关工作。
●资金流出 难抑个股做多激情
昨日两市大盘双双低开,沪指全天低位震荡,最终以小幅下跌报收,深成指则震荡向上,尾盘有所回落,最终以小幅上涨报收,两市共成交2592亿元,量能相比周一小幅放大,有资金套现的趋势。据大智慧统计数据显示,昨日两市大盘资金净流出33.28亿元。
这主要体现在房地产、运输物流、银行类、工程建筑、煤炭石油等板块中,其中房地产板块居资金净流出首位,净流出8.28亿元,净流出最大个股为同济科技、中天城投、金融街,分别净流出1.16亿元、0.36亿元、0.32亿元;运输物流板块居资金净流出第二位,净流出5.11亿元,净流出最大个股为中国国航、海南航空、东方航空,分别净流出1.28亿元、1.17亿元、0.81亿元;银行类板块净流出4.45亿元,净流出最大个股为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分别净流出1.11亿元、1.00亿元、0.67亿元。
由此可见,资金流出的主要是反弹行情初期的领涨品种,尤其是金融地产股,因为房地产调控政策预期不减,使得各路资金纷纷撤离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比如银行、工程建筑等。
不过,盘面显示,资金净流出并没有改变多头旺盛的做多激情,相反,昨日两市10%涨幅限制的个股家数达到了30家,较周一有明显放大。这说明指数的调整并未浇灭多头旺盛的做多激情,也说明了资金在套现金融地产股等大市值品种的同时,也迅速介入一些中小市值品种中,体现在盘面上,就是通信、交通工具、医药、有色金属、化工化纤等板块出现了资金净净流入迹象。其中通信板块居资金净流入首位,资金净流入7.34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N海格、中光通讯、武汉凡谷,分别净流入4.17亿元、0.51亿元、0.45亿元。交通工具板块居资金净流入第二位,净流入1.41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东安黑豹、华域汽车、上海汽车,分别净流入0.58亿元、0.45亿元、0.34亿元。医药板块净流入0.75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复星医药、白云山、华神集团等。
看来,目前大盘的股价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改变,从反弹行情初期的“二八格局”渐次转变目前的“八二格局”,即由反弹行情初期的大市值品种、强周期性品种为主的反弹行情向目前的小盘股、新兴产业股为主的反弹行情演绎。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更需要判断市场资金流向的改变,进而关注那些资金净流入明显的品种,比如说新兴产业股、新股、医药、食品饮料等品种,未来的强势股或将从此奔出。
●调仓"大消费" 社保二季度增仓80只个股
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披露工作昨日收官。统计显示,社保基金各投资组合在二季度对80只个股进行加仓,同时减仓73只个股,调仓过程中,大消费类个股成为主要购入对象。
6月底社保共持有268只个股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社保基金共持有268只个股,其中包括沪市个股134只,深市主板及中小板个股115只,同时,社保基金还持有18只创业板股票。
从社保基金持股结构来看,为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的个股仅4只,分别为中煤能源、万丰奥威、招商轮船、中国太保,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持有的这四只个股股份均为转持部分。其余264只股票均为不同社保基金组合所持有。
社保组合所持股票中,有38只股票被两个或者三个社保基金组合同时持股,占所有个股的比重为14.2%,其中同时被三只社保组合产品“相中”的个股仅5只,分别为国投电力、东软集团、贵航股份、新宙邦、苏泊尔。盘口显示,上述个股二季度累计跌幅分别为21.2%、28.7%、34.2%、10.25%、7.58%。截至6月末,除国投电力外,社保基金持有其余四只个股的总规模占其流通A股比例均在8.2%以上。
第二季度社保基金各组合对上述38只个股中的28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仓,对其中9只采取了减仓动作,福瑞股份、大西洋、东软集团等三只个股二季度的持股比例增幅位列三甲。
增持股集中在“大消费”领域
从社保基金持股占其流通盘的比例看,到今年6月底,共有22只股票被社保基金以超过流通盘5%的比例持有,其中4只股票被社保以超过流通盘10%的比例重仓持有,分别为永太科技、福瑞股份、老白干酒、中煤能源,而二季度当中,社保均对这些股票进行了大规模的增持,中煤能源因转持原因单季持股比例增幅最高。
另外,社保基金到二季度末对三维丝、片仔癀两只个股的持股比例占其流通盘的比例也都超过9%。
从社保基金二季度增减持变动情况来看,4到6月社保基金不同组合对两市80只个股进行了不同比例的增持,115只个股的持股比例未变,另有73只个股被社保减仓。被增持的个股中包括41只沪市个股,34只深市主板及中小板个股,以及5只创业板股票。
社保4到6月持股比例增幅超过50%的个股共有24只,剔除因转持而使社保持股比例骤增的个股,福瑞股份、大西洋、天龙光电、中国国旅、沈阳化工等个股位居社保不同组合合计增持变动幅度最大的前五名,二季度社保基金分别对上述个股加仓187.41万股、528.63万股、73.09万股、591.37万股,623.7万股,其中福瑞股份、天龙光电为去年底以来上市的创业板次新股。
从行业看,社保二季度增持幅度较大的个股涉及了医药、旅游、化工、零售、有色金属、机械、酿酒食品、房地产等行业,其中大消费领域的个股占据了多数席位。
而在被社保减仓的个股中,宁波华翔、天威视讯、桂冠电力、维科精华、航天电子等5只个股的减持力度最大,聚源统计显示社保对其单季减持幅度均超过70%。
●创业板"过滤阀"将启 深交所已提交直接退市报告
知情人士称,首家直接退市创业板公司最快可能明年出现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多都头顶“高成长”光环,然而刚刚交出的2010年半年报却令其头上的这顶光环失色不少。整体来看,不仅平均利润增长幅度低于中小板和主板,而且部分公司业绩骤然“变脸”也令投资者大为失望。《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知情人士称,创业板公司业绩的大变脸极有可能导致公司退市,创业板退市公司最快有可能在明年出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交所已经向证监会上交了关于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的正式报告,建议及早明确地建立创业板不同于主板的退市制度。根据深交所之前公布的《创业板上市规则》,创业板退市制度比主板更严格,与现有主板的退市规则相比,创业板的退市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特点:“多元标准、直接退市、快速程序”。
“适用严格的退市标准是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过滤阀’。这点既是对海外创业板成熟做法的借鉴,也是对A股市场以往经验的总结。”深交所有关人士这样表示。
“创业板已经运行快一年了,明确直接退市制度细则非常必要”记者采访的一家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创业板实施直接退市后,将会对创业板公司形成强烈的刺激动力,对他们加强公司治理的经营动作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一旦他们在经营管理中出现松懈,极可能导致公司退市。
深交所创业板公司管理部总监傅炳辉表示,创业板非常有必要且有条件尽快建立直接退市制度,该制度与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不矛盾。创业板设立时间比较短,目前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建立直接退市制度,实际上不涉及到对现有市场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就是说市场不需要为此支付成本。相对来讲,创业板实行直接退市的条件、机会和时机都比较好。从海外创业板市场经验和教训来看,建立直接退市制度是保证市场最终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
据了解,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其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例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8%的公司退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英国AIM的退市率更高,大约12%,每年超过200家公司由该市场退市。
通过较高的退市率,海外创业板市场形成了良好的信号传递效应,逐步建立起对上市公司严格的约束机制,保证了市场形象和整体质量。
统计显示,2003—2007年间,纳斯达克退市公司数为1284家,超过了同期该市场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数量,以至于纳斯达克在2007年末的公司总数仅为3069家,低于2003年末3294家的水平;日本佳斯达克、加拿大多伦多创业板和英国AIM的退市公司数量尽管不及新上市公司数量,但退市与新上市数量之比均超过了50%;而韩国科斯达克退市公司数超过100家,为该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的1/3。
知情人士表示,源源不断的公司流出和流入是创业板市场得以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建立直接退市制度不仅可以杜绝壳资源恶性炒作现象,减少相关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而且,直接退市也让上市公司多了个“紧箍咒”,有助于提升创业板的质量。
但该人士也强调,直接退市制度一旦付诸实施,对投资者的影响也非常大,虽然退市制度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上市资源,但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将会面临更多的公司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如果被强制退市,其股票的流动性和价值都将急剧降低甚至归零,这一风险应当引起投资者的高度重视。
●1210亿 下半年首现月度净回笼
随着120亿元1年期央票平稳发行,8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尘埃落定。到期资金量的萎缩与提升回笼力度的需求,使得8月份出现了1210亿元的资金净回笼,为下半年以来首次。不过分析人士表示,考虑到9月份到期资金回升,以及双节、季末因素带来的资金面压力,9月份公开市场可能会再次出现小幅净投放的结局。
8月净回笼1210亿
周二,央行于公开市场发行了120亿元1年期央票。在一二级市场利差几乎抹平的情况下,百亿元的发行量确保了一级市场利率的稳定。最终,新一期1年央票依旧发行于2.0929%,连续第12期操作持平。
随着1年期央票平稳发行,8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尘埃落定。以招标日为标准计算,8月央行从公开市场净回笼货币1210亿元,尽管回笼规模与今年3、4月份相比相去甚远,但却是下半年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净回笼的局面。
到期资金流的稀少为8月净回笼的结局提供了合理的支撑因素。一方面,8月份公开市场分别只有3560亿元央行票据和300亿元正回购到期,到期资金量合计3860亿元,是今年前8个月中最少的一个月。而另一方面,四季度尤其是10月、11月到期资金稀少的现状,也需要央行适度提升当前的回笼操作规模,以实现资金的跨季搬运。8月份到期流动性的萎缩,与提升回笼力度的要求"狭路相逢",几乎已注定了月度净回笼的结局。除此之外,适当回泵前期密集投放的流动性,以及通胀预期管理的需求也是8月公开市场净回笼的原因所在。
而到期资金流的稀少也恰好为央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可以看到,即便某些数量型工具的回笼功能有所弱化,但8月份主要央票及正回购的利率水平都没有出现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回笼期限也总体保持了短期化的趋势。
9月或小幅净投放
在当前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和微妙的局面下,数量型工具因其灵活性预计仍将是货币当局的首选。然而,物价走高导致真实负利率状况持续,使得价格工具的选项也始终不能被完全排除。市场人士预计,为平滑资金面波动,同时兼顾通胀预期管理的要求,9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终出现小幅净投放的可能性较大。
9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有5460亿元,处于今年以来的均值水平附近。为实现3、4季度之间到期资金的合理转移,央行需要继续保持回笼工具尤其是短期工具的使用力度。与此同时,在当前通胀压力依然萦绕的情况下,央行也的确需要保持一定的资金回收力度。8月份以来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保持连续上升,其月度环比涨幅创出今年以来新高。上海证券胡月晓表示,目前食用农产品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态势已延续了两月有余,价格继续上涨的惯性已经形成。充裕的流动性加上价格刚性作用,宽松的流动性开始由"蜜"变"水",通货膨胀压力日渐增大。
然而,考虑到月内到期资金分布不均的状况、回笼工具期限与回笼效力的不匹配因素,以及双节、季末叠加带来的资金面隐忧,市场人士预计9月的公开市场操作应该会保持中性,小幅净投放的可能性较大。
9月份因节假日原因,到期资金主要集中在前两周。第一周(本周)由于银行系统短期流动性紧张,加之3年央票的缺席、3个月央票回笼能力缺失,可能会出现小幅净投放的结果。第二周到期资金量高达2740亿元,即便有3年央票坐镇,似乎难以完成冲销任务。到了第三周及第四周,适逢中秋、国庆双节,考虑到节前备付因素,央行大概率会以小幅净投放来保障银行体系流动性宽裕。如此来看,9月份公开市场或许会出现小幅净投放,至少大规模净回笼的可能性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以及解决3月期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持续倒挂的动机下,重新定位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的问题或许会成为9月份公开市场上最大的变数。
●市场资金紧张 观望气氛浓厚
周二(8月31日)是工行转债申购日,机构集中资金认购转债,导致回购利率一路飙升,隔夜及7天回购全天保持高位运行。受资金面影响,债券市场成交低迷,收益率变动幅度有限。
国债方面,2.76年10附息国债16成交在2.30%附近,与前日基本持平,6.89年的10附息国债22成交在2.86%附近,较前日上行1个BP左右,9.56年的10附息国债07成交在3.20%附近,基本与前日持平,29.8年的10附息国债18成交在3.97附近,较前日上行3个BP左右;金融债方面,6.40年的以一年定存为基准的10国开04成交在2.72%附近,4.91年的10国开20成交在3.05%附近,较前日上行3个BP左右,9.90年的10国开18成交在3.55%附近,较前日上行了4个BP左右。
我们认为,随着工行转债发行结束,以及央行回笼力度的减弱,未来资金面会有所缓和。长期来看,市场流动性依然相对宽松。
●二季度"潜伏"房地产 QFII十大重仓股撑半壁江山
上市公司2010年半年报披露已近尾声,本报记者梳理发现,QFII整体表现在二季度玩起了"潜伏",逆市增仓积极。截至2010年8月30日,QFII已现身在163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当中,其重仓持股的前十大公司股票流通市值占期末持股总流通市值的48.39%,撑起半壁江山。
同时,房地产业、机械设备、批发零售、金属非金属、食品饮料、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医药生物、石化塑胶、采掘业等十大行业成为了今年上半年QFII重仓的前十大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统计表明,截至上半年末,QFII分别位居91家沪市上市公司、41家深市主板公司、24家中小板和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期末累计持股数量和流通市值分别为18.08亿股和233.22亿元。
同时,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仍是QFII的主战场,报告期内虽对中小板公司的投资比例有所增加,但对创业板公司投资仍是蜻蜓点水,属玩票性质。
潜伏房地产业
与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大举抛售房地产公司股票不同的是,QFII在二季度选择了逆市而为,逢低吸纳地产股。
统计显示,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A(000002.SZ)已成为今年上半年QFII的第一大重仓股。报告期内,包括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瑞士银行在内的三家QFII在今年二季度齐齐重仓杀入,上述三家QFII期末持股共计30641.9346万股,流通市值累计高达207752.32万元。
从二级市场走势来看,此举并未让他们失望。万科A在今年6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收报6.78元,截至8月27日收盘,万科A收8.44元,区间上涨1.66元,涨幅达24.48%。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为11.53%。经过7月份的强势反弹之后,万科A给上述三家QFII累计带来了50865.61万元的巨额浮盈。
此外,瑞银还在今年二季度建仓买入了荣盛发展(002146.SZ)、ST东源(000656.SZ)两家房地产公司股票,期末持股和流通市值分别为511.34万股、300.00万股和4729.90万元、2373.04万元。
同样,富通银行在今年上半年也持有3家房地产公司股票。其中,光华控股和ST东源均为今年二季度新进驻,期末持股分别为246.99万股和433.98万股。今年二季度,富通银行还增持了中华企业8.68万股至332.59万股。
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则选择了重仓持有金融街(000402.SZ)。二季度,该基金增仓200万股,期末持股数量增至1987.68万股。不过,金融街在二季度股价大幅下挫,该基金自一季度持股至今仍浮亏3144.8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QFII在今年上半年唯一减持的房地产股票为世茂股份(600823.SH)。报告期内,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分别减持了200.00万股和715.79万股,期末持仓分别降至1118.75万股和497.06万股。同样,受累世茂股份二季度股价跳水,上述两家QFII自今年一季度先行潜入世茂股份后,期末所产生的浮亏仍高达8044.12万元和13429.35万元。
十大重仓股撑半壁江山
统计表明,就持股流通市值而言,上半年QFII前十大重仓股期末流通市值合计达112.85亿元,占期末持股总流通市值的48.39%。可以说,QFII前十大重仓股的流通市值几乎支撑了其全部持股流通市值的半壁江山。
其中,除了万科A成为QFII最爱之外,中国人寿、海螺水泥、五粮液、美的电器、格力电器、 贵州茅台、中信证券、 用友软件、山东黄金分列QFII前十大重仓股第二至第十位,对应的流通市值分别为19.00亿元、14.72亿元、13.40亿元、11.42亿元、10.28亿元、6.92亿元、5.64亿元、5.09亿元和4.2亿元。由此看出,QFII重金追捧的股票均是行业龙头公司。
如海螺水泥在今年二季度就有四只QFII蜂拥而上。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只QFII持股共计9136.4409万股,期末市值累计高达147188.06万元。其中,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在二季度纷纷重兵进驻。
大消费概念龙头公司也得到了QFII的热烈追捧。如瑞士银行二季度大举增仓五粮液和买入贵州茅台。其期末持股分别为3279.86万股和543.42万股,瑞士银行对五粮液大举增持1940.06万股。
大幅增持五粮液的还有法国巴黎银行。该行在二季度增持数量为794.81万股,期末持股也增至2251.39万股。
就二级市场走势而言,海螺水泥、五粮液、贵州茅台近期走势颇为抢眼。自6月30日至8月30日,三者区间涨幅分别为45.07%、30.79%、25.49%。按期末持股计,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上述三家公司给QFII带来的浮盈分别高达66330.56万元、41263.14万元和17639.55万元。
十大重仓股中,中国人寿成了唯一一家给QFII带来浮亏的股票,自6月30日至8月30日期间下跌了2.11元,跌幅为8.54%。由此带来了16238.79万元的浮亏。
●基金仓位小幅提升 三分之二基金增仓
本周股市弱势震荡,蓝筹股表现乏力,中小盘个股表现相对活跃。股市上升动力不强,而下跌风险也较为有限。从基金操作来看,仓位小幅提升,但基金操作力度减弱;在对后市判断上,基金们分歧依旧。
三分之二基金增仓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8月26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各类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主动型基金平均仓位水平总体而言小幅回升。可比的353只股票方向主动型基金中,242只基金主动性增仓,其中158只基金增仓幅度超过2%,54只基金增仓幅度超过5%;111只基金主动性减仓,其中68只基金减仓幅度超过2%,22只基金减仓幅度超过5%。可比主动股票基金平均仓位为82.83%,相比前周增加0.99%;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74.77%,相比前周微升0.58%;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67.8%,相比前周微降0.12%。测算期间沪深300指数下跌3.56%,存在一定的被动减仓效应;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因素后,各类偏股方向主动型基金均略有主动增持,其中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主动增持1%以上。
非股票投资方向的其他类型基金仓位变化不一。其中,偏债混合基金平均仓位23.61%,相比前周大幅下降3.92%;保本基金平均仓位26.62,相比前周增加0.54%;债券型基金平均股票仓位8.14%,较前周下降0.82%。
从本周基金仓位水平分布来看,重仓基金(仓位>;;85%)数量占比34.15%,相比前周大幅增加7%;仓位较重的基金(仓位75%~85%)占比22.49%,相比前周大幅减少7%;仓位中等的基金(仓位60%~75%)占比为20.86%,相比前周基本不变;仓位较轻或轻仓基金占比22.49%,相比前周基本不变。基金仓位水平分布继续向高低两端分化。
嘉实系普遍增持
从不同基金公司的操作策略来看,策略分化态势延续。大型基金公司中,华夏旗下基金仍然呈主动减仓态势,旗下基金大多小幅减仓,仓位水平普遍降至70%附近;说明华夏基金即使并非战略看空,也对短期行情没有期待;唯一例外的是华夏复兴主动增仓7%至86%,操作风格与其他华夏系基金显出差异。而南方基金旗下数只基金则从7成多的中等仓位水平增仓至80%以上,其中包括投资风格灵活的南方价值、南方高增长等。旗下基金仓位偏轻的嘉实则普遍有所增持。中小基金公司中,海富通旗下轻仓基金大幅度增持;长城、东吴、信诚等公司旗下基金增持显著。而金鹰、融通等公司旗下基金减持明显;操作风格灵活、业绩优秀的华商基金也显示出较大幅度的减仓迹象。
细化到各支基金,海富通中小盘一周净加仓18.21%,增仓幅度排名第一。信诚精选一周净加仓12.96%,海富通回报一周净加仓12.47%,分列二三名。减仓基金中,民生精选一周净减仓13.57%,减仓幅度最大。华富优选和华商领先分别以11.66%和10.76%的减仓幅度分列其后。
●8月加仓幅度创新高 基金9月仍将增仓
尽管A股市场八月份未能延续七月的凌厉升势,但基金的入市步伐依然坚定。数据显示,319只偏股型基金八月的平均增仓幅度创2010年来新高。而对于未来走势,基金依然信心满满,增仓意愿创五个月以来新高。
在经历七月份的逼空式的大幅上涨后,A股八月份呈现震荡整理的走势。尽管市场踌躇不前,但基金入市意愿却在不断升温。渤海证券基金仓位监测数据显示,截止8月27日,319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仓位为81.10%,较七月底的72.91%大幅增长8.19%。月度增仓幅度创2009年11月以来的新高。此前,基金曾在2009年11月份大举加仓8.23个百分点。
市场人士分析,在踏空七月份行情之后,基金对A股震荡向上的走势逐渐达成共识,同时市场的持续窄幅震荡为基金入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金的竞相加仓导致了平均仓位的大幅回升。此前,在七月份的大涨行情中,基金仅加仓一个百分点,未能分享市场反弹的成果。
尽管全球经济仍不明朗,但基金经理对于A股的乐观情绪依然高涨。路透最新月度基金经理调查显示,中国基金经理对未来三个月股票持仓建议配比连续三月回升,创近五个月以来的新高。九位基金经理的预测区间升至2500-3000点。上月为2300-3000点,多位基金经理认为A股将在2600点上方运行。
2010年9月1日早盘相关信息汇总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