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打击囤地搞成了政治秀?
文/赖瀚林
进入到2010年第三季度,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应明显巳渐行渐远,而蛰伏的资金与房价却处处蠢蠢欲动,第三套房贷松动的传言纷纷扬扬,后续调控是继续从严还是从宽?亦或还是按兵不动?目前来看,开发商集团与政策的博弈巳处于僵持阶段,实在难分高下。在此背景下,如果决策层不发出一点声音,岂不又要被房价挟持?且不管是出于壮壮胆还是吓唬一下对方,都是有必要的。所以从这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何最近国土部要高调宣布下半年将重点打击囤地炒地行为的新闻了。
关于这则新闻,实在是有点雾里看花,虚实难辩。先是媒体的高调(最早《中国证券报》)报道,曝出国土资源部已将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统计表交予银监会,要求银监会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信贷风险排查,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要被收回。在房地产市场普遍量跌价滞的胶着状态下,这则整治土地闲置的报道自然触动了各方的敏感神经。此报道一出,立刻成为业内新闻的聚焦点。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网民也热烈讨论此举后效,开发商一片风声鹤唳。有专家甚至大呼楼市又要引发一场“洪灾”了。可是业内和网民还来不及发表观点,戏剧的一幕就出现了。当媒体曝光后,国土部又立马出来否认,不承认有这1457宗土地闲置黑名单。在这份《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情况表》中,详细列出了省市、项目名称、闲置土地的受让人、合同编号、合同签订时间和约定的开竣工时间等内容。其中北京、广州、海南、江苏等地成为闲置土地“重灾区”,四地闲置土地数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70%以上闲置土地性质为住宅用地。如此详实的名单和资料难道是媒体生造的?媒体敢如此“大胆”指名道姓的诬陷国土部么?莫非只是国土部的一个调控烟雾弹?亦或是担心此新闻一曝光后会影响楼市量价齐跌,从而拖累GDP?此举欲盖弥彰究竟意欲何为?
在这则虚虚实实的新闻背后,我们或许能感受到决策层的一丝无奈和无助。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房价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就像官员包养情人一样,明里说不得,暗里又离不得。所以决策层对于房价,是即爱又恨,即怜又痛。可是囤地不挨打,此事古难全。总得给老百姓一个交待吧?所以甭管虚张声势也好,给调控威权壮壮胆也罢,只要这一声吼,让草原上奔跑的狼们有所畏惧就OK了。
可问题是,这一声吼真的能让狼们变得温驯吗?土地闲置现象,自中国有商品房开始就存在了,为何屡禁不止?早在1994年出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号令)》就明确指出:土地闲置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政府可以无偿收回土地。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2009年12月,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再次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打击囤地炒地”的相关法律法规频繁出台,直把老百姓看的眼花缭乱。应该说,有如此众多的管理法规,土地闲置泛滥的现象应该会得到有效遏制吧,但恰恰相反,囤地炒地不减反多。国土部早在2005、2007年就曾掀起过打击囤地行动,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这真是中国式官场悬案,也是对中国法律的莫大讽刺和践踏。地方官商利益勾结严重,如何整治?相关管理部门玩忽职守、渎职、不作为却不能严厉惩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却不见地方问责,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执法不严比比皆是,由于囤地炒地的违法成本太低,所以谁不囤谁傻,谁不炒谁活该。
长期以来,囤地、炒地一直被指是推高房价的黑手之一。潘石屹说,全国三万多家开发商,有三分之一不是真正搞开发的,而是圈地炒地的。此话不假。因为炒地的利润,远比开发一个楼盘高得多,而且零风险,傻子才不炒呢。有报道称,北京某开发商购置4块土地闲置6年获利超200亿元,而其“捂地”6年难遭处罚的原因,皆因以“规划调整”作挡箭牌。如果此话当真,则规划部门难咎其责,一个项目规划何以要调整6年?而且6年无果?可见规划部门的办事效率低下到什么程度!究竟是谁在纵容囤地炒地行为?真相不辩自明。
因此在囤地炒地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现象的背后,地方ZF和国土管理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国家法律丧失了其基本的社会信用,当政府丧失了其基本的公信力,那真是时代的莫大悲哀!所以国土部此次再次重申下半年将重点打击“囤地炒地”行为、两年内未开发土地将坚决收回时,不仅是自扇耳光,而且是典型的“打飞机”(手*淫罢了)。如果打击囤地永远只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监管和执行力,最后就只能看作是一场“政治秀”,尽忽悠尔。
可是,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打击囤地炒地的行为会严厉执行下去,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是不是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