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还是“控制”市场有点迷茫


   今年的北京车市有点反常,可以说是怪象叠出:一季度火爆、二季度冷落、三季度围绕限与不限开始大争论。发展经济和交通和谐哪头轻哪头重?又一次让决策者们左右为难。

在北京,汽车“销售”历来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厂家关注、经销商注重、消费者热情。以致于成为全国汽车市场的“晴雨表”。任何一丝“风吹”,必然引起一阵“草动”,很多人都记得2008年底那次 “总量控制”闹剧,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近期又老话重提,京城车市围绕“限与不限”两大热点争的是沸沸扬扬,其热度可以与炎热天气相媲美。一方面,从6月底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陆续推出节能惠民车型,购买此类车型,每辆车可享受国家节能经济补贴3000元,明显是在促销。另一方面,全市机动车今年上半年暴增34.5万辆,总量突破430万辆,并且丝毫没看出有减速的迹象,仍以每月5.75万辆的速度增加,有专家建议政府限制总量增长。

   应该肯定上述两种行动都有道理,因为都有依据。

  首先,补贴购买节能车型,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大政

  根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L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为依据的,此细则规定:属于节能汽车的范畴的车型是“发动机排量为1.6L及以下的燃用汽油、柴油的乘用车;已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和通过汽车燃料消耗量标志备案;综合燃料消耗量低于或等于综合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入围的车型均可享受到补贴。

   对鼓励车型采取补贴的方式进行引导,国外早也有先例。比如日本就采取了“绿色税制”和补助金政策,对混合动力汽车给予补贴;美国也实行一些税收返还政策,奖励混合动力车和先进柴油车。这些政策都是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走向相吻合的。国人有个习惯,比较关注奖励的的东西,“白给的干嘛不要?反正是要买车的”。节能也好、绿色也罢,人们无疑会对国家这一汽车销售的优惠政策做出反映,这样一来,汽车销量增长便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市场行为。

   其次,汽车总量增长与道路资源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一边是借助政策缝隙衍生出花样翻新的促销手段,小型车市场开始升温。一边是汽车保有量进一步增加,堵车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时不时引发“要不要限制购车”而牵动百姓的神经。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因果关系。就北京而言,导致机动车新车月增接近6万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方说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尾号限行导致家庭购买第二辆车的现象;还有公共交通压力仍然过大等问题。尽管车市促销量和环境路况压力的矛盾已非一朝一夕,但出台政策是件非常严肃的事,从行业角度讲,政策链条之间的衔接连贯是不是还应更加细化?就车主而言,买车是喜事,全家的喜事。可听说要“控制购车”后,在文化传媒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还是“有点蒙”。此政策与彼政策形成博弈之势,小老百姓们该如何是从?

   毛泽东主席早就教导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某项政策出台之前,应该对可能会出现何种市场动态做充分的调研,多征询各方意见,制定出相关的预警措施,尽量做到严谨科学,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看来,我国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