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如何承担环境责任


      摘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前提。如果无视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一味地让中国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应以理力争自己的发展权。区分责任不等于不承担责任,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面对二氧化碳减排日重的外交压力,中国应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化进程,走新型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  

  一、区分责任是承担责任的前提  

      中国一贯主张,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前提。如果放弃了这一前提,就是对13亿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利不负责任。

      1.区分责任就要坚持“四个不能和还要”

      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气候变暖,这也是涉及国家利益较深、引发国际矛盾最激烈的一项环境合作议程。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可以说从总体上代表了中国参加国际环境合作的态度。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减缓气候变暖。但是,比较不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排放量;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量,还要看历史累计量;不能只看排放的数量,还要看发展阶段;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四个不能和还要”,反映了中国政府既勇于承担责任又要区分责任的一贯立场。

      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来看,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据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的观察,200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07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7.28%,人均排放3.85吨。而美国的排放量是60.46亿吨,人均排放20.56吨。我们看一个国家的责任,仅仅强调总量是不公平的。从人人生而平等的角度看,人均标准才更有意义。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的五倍多,即使将来某一年中国的排放总量超过了美国,但由于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人均排放量也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总排放量的概念来丑化中国的形象,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2.分担责任也不能抛开历史

      西方国家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工业化历史,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只有几十年。从历史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积累量远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据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推算,从1751年到2004年,全球燃烧石化燃料和生产水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累计达到11541.6亿吨,其中的一半是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之前排放的。为了掩盖历史责任,目前有关组织在统计各国累计排放量时,通常只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甚至从1950年开始。这样就突出了中国等后起国家的历史责任。但即使按照西方机构的这种统计方法,中国的累计排放量也比美国低得多。据瑞士一家机构统计,从1900年到2002年,美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为3030.34亿公吨,占同期世界累计排放量的28.3%。同期,中国是862.81亿公吨,只占世界排放量的8%,即美国的累计排放量是中国的3.5倍。既然存在如此悬殊的历史排放责任,那么要求中国承担同美国一样的减排责任,这是毫无道理的。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但实现工业化以后就开始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就完成了从工业化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三产业达到了70%左右,其国民经济增长对污染排放的依赖较小。而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排放相应会多一些。如果无视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而一味让中国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势必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

      3.区分责任还要看国际产业分工

      西方国家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强度大的产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条的高端,服务业发达、高科技发达,能源消耗和排放相对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相应也就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减少了进口国的排放量。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4年中国出口商品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三分之一是供外国人消费的。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中国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出口势头猛增。2007年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耗能污染产品出口,但钢材和焦炭等产品的出口增势仍然很猛:钢材净出口从2006年的2500多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577.5万吨;焦炭出口从1447万吨增加到1530万吨。这表明,中国为这些产品的进口国背负了更多的污染排放负担。

      从以上各个角度看,承担减排任务的首先应当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以中国没有承诺减排为由而退出《京都议定书》,拒不承担减排责任,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帝国主义和环境霸权主义的表现。为此,中国应当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发展权益和国家利益。  

  二、正视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明确责任  

      区分责任不等于不承认和不承担责任。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中国的环境行为对整个世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治理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中国资源消耗比较大

      目前,中国在能源、淡水、土地、森林和渔业资源方面的消耗量都比较大。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05年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澳门)消费的能源达到了17.38亿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2%,是仅次于美国(23.4亿吨油当量)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但中国人均能耗只有1.32吨油当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74%,只相当于经合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三点五分之一和美国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源消耗量还要增加数倍。

      中国能源结构非常单一,90%以上来源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不可再生燃料。这里涉及到资源紧缺和二氧化碳排放两个方面的问题。虽然中国煤炭储存量比较丰富,能够自我解决绝大部分的能源供应,但近年来中国的石油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2007年,净进口原油1.56亿吨,成品油1829万吨,合计1.74亿吨。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新增的石油消费将主要来自于进口。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分析,中国石油消耗量到2050年将超过八亿吨,而国内产量只能稳定在两亿吨左右,进口依赖程度将达75%。这一趋势无疑会加剧各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并导致石油价格的攀升。

      2.中国也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

      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随着近些年城市化、住房保障、公交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荒漠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速度惊人。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与之相伴随的是水资源短缺:据《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的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被列为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

      从表面上看,中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紧缺是自己的内部事情,但它有可能导致中国的粮食短缺,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从1994年开始,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多篇文章,从耕地淡水资源减少、城镇化、荒漠化等角度质疑“谁来养活中国”。1995年他又出版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进一步渲染中国的粮食威胁。尽管中国政府和学者对其观点进行了反驳,但从目前海地到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发生的粮食恐慌来看,似乎向人们证明了布朗的担忧,他提出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3.海洋捕捞和木材加工需求也有着全球性的影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观察,从1988年开始,中国就成为世界头号渔业生产大国,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达到1700万吨,之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遥遥领先于捕捞量不足1000万吨的第二名秘鲁。这使得某些势力指责中国正在进行破坏性的海洋捕捞。

      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形成的木材消费市场,世界木材加工业正向中国转移。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林产品进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原木及木浆进口国。这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有的甚至攻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违禁砍伐木材进口国,是造成热带雨林被破坏的重要责任者。

      4.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形象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占全球排放增长的58%。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责任者,而且正在或即将成为世界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据国际能源署和其他一些机构的分析,如果加上水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中国在2007年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这一形势告诉我们,中国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外交压力。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强调人均排放权利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我们也强调像美国那样的人均排放权利,那将会给地球生态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外交策略是用人均排放权来强调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迫使他们做出更多的减排承诺,而不是用来增加本国的排放量。

      目前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消耗臭氧层物质居世界第一,化学需氧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这些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数2006》调查,全世界污染严重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3个。中国的河流、湖泊和近海海域也都面临着全面的污染。

      从上可见,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保护责任巨大而紧迫。我们只有正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应有的风范。不管西方发达国家抱何种态度,中国都应主动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三、主动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尽到自己的责任  

      1.在承担环境责任方面,中国政府的态度历来是积极主动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不是把资源环境负担向外转移,而是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内部消化。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开始全民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少生育了三亿人口,为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控制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自2003年10月以来,中国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念,从过去追求“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开始从过去高耗能、高污染和拼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清洁、技术含量高的集约型经济转型。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4月,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了节能减排的具体方案。2008年春,国务院对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其更有利于从资源环境角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规划、指导和管理。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的环境状况出现了一定的好转。

      在内部消化的同时,中国还以多种多样的外交形式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到目前,中国已经签署加入了50多项环境保护的多边国际条约。中国还积极开展区域层次和双边层次的国际环境合作,形成了亚太经合组织环境部长会议等众多区域性多边环境合作机制。此外,中国还与4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合作文件。

      2.中国要想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过去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奠定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剥削掠夺和资源环境危害基础上的,是以牺牲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样的道路显然不适合于中国。强调天人合一始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应当将这一理念融汇到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有责任探索一条既能满足众多人口的基本物质需求,又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新型发展道路。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向外转移负担,也不应在人均资源占有和排放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攀比,而是应当在减少排放总量方面多下功夫。

      有效的环境治理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的消费决定着产业结构和生产行为,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树立起环保消费意识,将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引导。但目前中国的民众参与程度还很低,民众消费倾向更多地是受价格因素决定,而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因素考虑很少。中国要想完成自己的环境责任,必须尽快培育出一个占人口多数的绿色消费群体。

      新型的绿色文明道路还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做支撑。目前中国单位GDP中的能耗和排污指标比较高,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技术差。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国家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环境友好技术的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中国应当有自己新的关注点。过去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其中中国也是受援国之一。由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没有完全履行联合国要求的捐献GDP0.7%的义务,致使国际环境治理资金长期不足,严重影响了治理效果。近些年来,中国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来缓解全球环境治理的资金不足问题。中国不但减少了对国际援助资金的使用,使更多的资金转向非洲等贫困国家和地区,而且还主动减免了很多贫困国家的债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今后应当在全球环境治理议程设定和资金投入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近两年,中国政府对引资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目的是要在引进国际投资和产品出口中减少环境危害成分,增加环境友好成分,改变中国过去那种作为变相“环境殖民地”的形象。但我们还需要注意问题的另一面,即防止自身转变成为像西方国家那样的环境施害者。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正逐年增多,中国应当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环境效果管理,使中国企业在投资目的国树立良好的环境声誉,使中国海外资本成为国家环境形象的促进者而不是破坏者。

      随着资源日益短缺,各国的资源争夺将会更加激烈,由此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危险也在增加。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着一些现实或潜在的威胁。比如中日领海界限和钓鱼岛主权之争,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之争,背后都有着资源争夺的背景。近些年中国渔民因海洋捕捞而遭到周边国家武装力量的袭击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有可能引起冲突的因素,中国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力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  

  结语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终将成为世界首要经济大国。我们不能把中国的环境行为完全看成是自己的事,而要从全球生态系统和整个人类利益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应当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愿意而且能够对拯救世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