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应该突出隐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市场经济意识迅速波及我国。经济学正好适应了这种客观现状,又因它本身发展相对于工科而言,所需投入低,这样,它就顺势而上,快速发展,在各类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短期内就实现了大规模扩张,如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学科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3.87万,2003年达到22.14万,2008年更是高达31万,比2001年增加了123.5%。然而,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受高度行政化管理的影响,缺乏应有的特色及活力;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主要还是一种基于应试教育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这使得我国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弱质化”特征,如,学习模式落后,主要还是一种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隐性知识欠缺,学校一般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淡薄等。因此,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势在必行。然而,在现有基础上,培养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从现状来看,一方面,由于不适当的教育体制、学习模式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学生隐性知识的明显不足,首先,在思想认知型隐性知识方面,由于一般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缺乏对学生基于市场经济的责任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只知道市场经济中的成本—收益原则,并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所蕴含的公平、责任、合作、创新等价值理念;同时,学生习惯以考试和功利为导向,没有动力去自发获取这些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因而必然会导致他们思想认知型隐性知识的缺乏。其次,在实践技能型隐性知识方面,学生的经济实习一般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然而,由于我国紧张的就业形势,实习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对实习也是应付了事,同时,学校也缺乏对学生实习进行监督的有效机制,因而学生实习效果很不理想,难以获得有效的经济实践技能型隐性知识。可见,我国经济学学科大学生隐性知识比较缺乏,明显滞后于显性知识。这导致了他们隐性创新能力不足,及其与显性创新能力之间的失调,从而难以实现个体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它很难直接从图书、期刊杂志、课堂、网络等途径获取,而经济学显性知识则很容易通过这些途径获得,而且,我国一直以来就偏重显性知识的传授。因此,突出经济学学科大学生隐性知识培育和隐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实的客观需要。

  从理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创新能力所强调的重点会所不同。作为“显学”的经济学学科,具有时尚性、广泛的实际应用性等特性,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强调。该学科的大学生今后一般是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前沿工作领域,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经济决策等,会直接面对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经济环境。这客观上要求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效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或习惯等内在特质,以便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挑战。这些因素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它们具有“内在性、难以模仿性”,比显性知识更能促使个体产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发行为。而且,它们不仅能提高显性知识的利用率,还可以提升显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如“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仅能更好地利用现有各种显性知识,还可以创造新的显性知识,进而能提高个体应对环境的能力。Nonaka and Takeuchi(1995)的研究表明,个体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驾驭团队的管理才能以及他们的灵感、顿悟、创造性思维等,都是属于他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难以获取和传递,但对创新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是社会个体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特质,如何有效挖掘和转化隐性知识成为个人、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陆小成,2007)。可见,强化学生隐性知识的培育也是理论上的内在要求。

  

  现状和理论的分析,说明了在我国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基于现有基础,要突出学生隐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1-56.

  [2]陆小成,罗新星.基于建构主义的技术创新扩散隐性知识转化研究[J].情报杂志,2007,(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