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舒:办企业是我的一种人生表达
——河北电视台记者专访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先生
前言:卓达成立17周年来,不断跨越式发展,项目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海南,成为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日前,河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专程赶赴山东文登南海新区卓达香水海,采访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先生。
为什么会辞职创办卓达?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会对卓达造成影响?中国房地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记者的一个个追问,杨卓舒总裁从个人理想谈起,阐述了他创办企业、回报社会的人生抱负,以及破解当前房地产业困局的根本之道。
记
者:我们都知道您是从40岁左右开始才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会在那个年龄段选择弃文从商呢?因为在大家传统的观念当中,更多的是年轻人去创业。
杨
总: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因为我过去长时间搞新闻,内心深处是想从政,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和自己主观上的原因,实现不了,所以就想找一个新的角色能够把事情做得大一些。那么做企业,哪个最大呢?一般地说,房地产规模比较大。另外,早年大庆油田那种热火朝天、意气风发的会战场面,永远激励着自己,好像永远有一种力量在召唤自己,所以我特别喜欢房地产那种大规模的运作、大工地、大会战、大建设,这就是很自然的,于是就选择了这个行业。
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解决了人们就业和收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的问题
记
者:您怎么看待现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对卓达会造成什么样影响?
杨
总:中央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央愿意吗?我想决策者是不愿意的。如果我们的房价最低起价是3万元/平方米,高的到30万元/平方米,全国人仍然都买得起,3万的有人能买得起,是老百姓阶层购买,30万/平方米的是那些富贵阶层购买。你作为领导人,我作为领导人,我们都会高兴,何乐不为呢?
现在是没有办法,一是民怨,这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老百姓的抱怨。这就像我说的,我们这个社会民众有些时候是缺少理性思维能力的。应该更多的考虑分配问题,考虑收入问题,而不是考虑一个问题的结果,而是应该考虑它的源头。你买不起房子是因为你钱少,钱少是因为你不能有效就业,你就业所得是非常低微的,收入如果高呢?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这个房价高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从积极方面来说,房地产拉动着60个行业。所以国家说调控,不说消灭房地产。因为它拉动着60个行业,光房地产涵养了多少劳动力呢?直接和间接大约1.5亿农民工在房地产及60个相关行业里。这1.5亿农民工现在是生产力,如果房地产萎缩了、崩溃了,不要说1.5亿,有一半从现有的岗位上散离出去,就是巨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他既然能从农村、从农田上走出来,就说明农田已经不需要他了。他做什么去呢?可以说农民不能有效就业,不能有效地从乡村向城里转移,只会带来犯罪率的不断升高。
所以,国家也知道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当中是支柱产业,但是现在这个结构上的不合理不仅体现为房地产,它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这种结构不是这届政府造成的,这从50年代、60年代就已经开始,比如说我们国家高消耗,巨大的能源、资源浪费,城市基本按照生产的布局来完善的。
记 者:那时候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分配的。
杨
总:可是你想一想,三代人住在三十、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两户人住在一个房间里面这也非常多。那日子你能想象得到,屋里还要做饭,那个艰难。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人生活水平都比那个时候要高得多,它只是一个相对贫困的问题。就绝对量而言,中国所有人都受益于改革开放,相对过去而言都富了。所以中国房地产的问题这样发展下去,当GDP一萎缩,相关行业一蒙受打击,于是就又得鼓励房地产发展。当房地产发展到一定程度,GDP一上去了,民怨又起来了,于是又得打击房地产,这已经是周而复始、一次次地循环,陷入了一个怪圈。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力落后。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解决了人们就业和收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的问题,没钱怎么也不好解决。所以中央调控我认为是不得已,是没有办法。第二,对卓达而言调控越严厉越好。
记
者:为什么这么说?
杨
总:因为我们从来不到市场上去角逐,一块本来卖500万的地,最后卖到了1500万,我们一块也没有。第二,我们完全凭自己能力做。我们卓达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就是我现在所归纳总结一条产业模式道路,纵然中国房地产谁都不允许做了,我们卓达也不怕。因为我们还做着产业,我给我的工人盖职工宿舍总是可以吧?我把房地产变成我的职工宿舍,我还是可以照样发展,我还有产业,我还有巨大的产业能力。因此说这个调控越严厉、越持久对卓达越有利,从此中国一亩土地都不再供应了那才好。因为我们的产业规模已经足够大了,可以不依靠房地产了。但是我还是说,一个政策、一个制度纵然对我无利,但是对国家、对大多人是有利的,我必不反对。这不是什么崇高不崇高,这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问题。一个政策对我纵然再有利,但是于国家、于大多数人不利,我也必反对。所以我希望房地产能够有一个科学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毕竟我国要把80%左右的农业人口再转移出来一半,而且时间在15年左右。因为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度如果农业人口不有效地下降到30%左右,这个社会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社会的小康水平、基本文明水平、政治昌明水平、民主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农业社会,而动乱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基本的文明,为了全社会的福祉,所以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是必由之路。这种转移过程当中不可能没有房地产,而且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
资本的自觉性就表现在追逐利润。如果资本没有自觉性,就没有了活力,社会就瘫痪了
记
者:您经常会称自己是一个阳光商人,其实我想在普通的百姓心目当中,地产商都是牟取暴利的,可能在大家心目中多少有一点灰色的成份,我们怎样来理解您说的阳光商人?
杨
总:我首先声明我不是灰色的,我至少是粉色的,或者是粉红色的。关于暴利,这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一个社会很怕似是而非的概念,你说什么是暴利?我们生活中所见的许多最优秀的产品都是暴利。结论:所谓暴利,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以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以最负责任的精神,生产出来最有效的商品,满足人们的需要,造福于社会。反之,一个汽车成本九万六千元,只能卖九万九千元,这不是暴利,它不想暴利吗?但是它所消耗的钢材、橡胶、稀有金属、玻璃、塑料所有的一切,和那种卖80万元的车都一模一样,但是它只能卖九万九千元,为什么?因为它的工艺技术不行、生产水平不行。问我们鼓励哪一个呢?难道鼓励九万九千元的这种汽车生产水平吗?如果那样,就是消灭科学技术、消灭先进生产力,也等于消灭更加美好的生活,因为所有的都将向低处看齐。
人类社会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暴利的过程,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暴利的过程。说我们的先民从狩猎到农耕,过去一亩地播下50斤种子,顶多产100斤,现在由于有了一代一代的袁隆平、李隆平、刘隆平不停地努力,现在播下50斤能产出2000斤,这是暴利不?尽管农业收入仍然不高,但是和过去相比,这真是天壤之别。不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如此。
什么是企业?什么是企业家,就是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把资源从产出较低的位置向产出较高、很高很高的位置转移,这就是企业和企业家。撒下一百斤种子,收回来还是一百斤种子,这值得赞美吗?连小鸡下双黄蛋都受到夸奖,怎么就老批判暴利呢?
所以说,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得维护市场经济的纯洁性,市场经济有它自身的规律。它是一个柔弱的软体,是非常纯洁的,犹如眼睛,犹如人的内脏,你非要把一只生硬的手伸进去,于是会破坏它的生态。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法律的问题交给法律解决,政策的问题交给政策解决,制度的问题交给制度解决。暴利的概念不解决,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去认知问题,这就麻烦了。
第二个,什么叫贵?什么叫便宜?如果你要求劳斯莱斯卖九万九,要求奔驰卖六万六,要求坐飞机跟打的一样,要求吃鲍鱼、大虾像吃羊肉串似的,这行吗?难道这就是高尚?这就是合理吗?所以说概念的混淆容易导致全社会一种情绪的不满,这对和谐社会也是不利的。
当然房价高有一些特殊原因,你比如说地价,这是绝对房价高的因素,皮鞋的鞋底涨了很多,造房就是往上订鞋帮,鞋底不停地涨价,鞋帮的原料也在涨价,钉鞋帮的手工费也在涨价,然后唯独鞋不能涨价,有这道理吗?所以涨价是必然的。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土地供应量越来越少,房子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拍卖又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来源。所以,结构性的问题,你不能只见其果不见其因,为什么房价高,得找出原因来。首先有人买,你现在造6万、8万、15万的都有人买,只要有人买就一定有人要造,这是规律,这是天道,是不可违的。第二个是各种客观存在,各种费用,开发成本,特别是土地成本等等这一系列。再一个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人们购买力低。
说来说去,房子还是少。有人提到泡沫的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没有泡沫,有什么泡沫?农民要大量的往城市里转移,睡马路啊?城里这么多人生孩子,孩子大了又要娶媳妇,又要生孩子。现在结婚就要整一套房,没有房子行吗?
还有一个原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人们对货币的态度,人们对货币的态度决定着人们把货币投向房地产。因为它安全,现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钱放哪呢?钱放到房子上,对不对?这是不动产。
还有,这也是国家经济结构上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一定会有10万亿,乃至更多万亿的资金、热钱进入到房地产,你应该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经济环境,让其他领域有相当可观的收益。我们国家的经济回报率一般情况下是10%—20%,房地产有的时候能达到50%。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市场规律是不可避免的,资本的自觉性就表现在追逐利润。如果资本没有这个自觉性,它就不能叫做资本,资本就没有了活力,社会就瘫痪了。哪个领域挣钱多,它就往哪个领域里走。你要在房地产里面有效地分泄出来一些,你就要把其他领域里面的经济环境创造好,让人们在其他领域里投资,上工厂、办企业,搞其它的高科技、搞文化产业,能赚到钱。那些领域能赚到钱,人们都削尖脑袋往房地产里面钻干什么?美国房地产的回报率只有8%,而其它很多领域里,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回报率是200%,乃至更高,我们有吗?其他的平均回报率大约是30%到40%,我们的回报率太低了。所以就这一条道挣钱,是不是个人都想搞房地产,这不能怪别人,对不对?因为这个领域里回报率高,你要有钱,你也愿意往这里面发展,这符合天道,所以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把这股劲泄下来,给这个越鼓越大的气球扎一个小眼,你别用刀子捅,捅爆了就麻烦了,啥都没了,扎一个小眼,让这点气往别的地方泄,让气球恢复到它正常的膨胀速度上去,在其他的领域能够发展起来第二个、第三个气球。
这也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房地产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你不能孤立地看房地产,也不能孤立地把一切罪过归于房地产。日子不好过了,经济紧张了,世界经济危机了,金融风暴来了,衰退了,就赶快唤醒房地产,希望房地产能够挺起来,强大起来,支撑、再支撑。等日子一好过了,房地产又得受限制,限制一下也可以,别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