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常规经济过渡


  我国GDP增长速度已经从第一季度的11.9%下降到第二季度的10.3%。现有的一些领先指标,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表明,增长还在持续减速,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可能跌到10%以下。不过这些主要还是周期性的变化,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趋势性的改变。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我国经济可能正逐步从“奇迹”向“常规”过渡——增长速度可能相对放慢,通胀水平却可能相对上升;同时技术创新将成为决定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

  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连续30年保持10%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前所未有,因而被称为经济奇迹。是什么因素创造了这个奇迹?经济学家们通常主要将其归功于市场化改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自由市场逐步替代中央计划,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但我国市场化进程其实是不对称的:尽管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完全放开,要素市场的扭曲依然十分严重与普遍。

  扭曲最严重的大概是资本市场,比如政府严格管制存贷利率、信贷分配及资本项目。不但汇率被低估,实际利率也非常低,有时甚至为负值。而最显而易见的扭曲,体现在能源价格,尤其是油价和电价上。这些扭曲的共同特征是,人为压低要素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它们就像是对生产者、投资者和出口商提供变相补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投资和出口占GDP比例越来越高等问题,结构失衡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化解,我国的高速增长就有难以为继的风险。

  既然是奇迹,便不可能是常态,部分通过要素市场扭曲现实的经济奇迹更是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保守的汇率政策和过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已经构成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副毒药。过去十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政府与企业,不但令消费占GDP之比迅速降低,也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便成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最近政府已经开始加速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包括改革资源价格和开放资本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提高。而这必将会逐步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逐步提高通货膨胀水平。这便是中国从经济从奇迹向常规过渡的起点。

  还有两个重要变化可能会加强并加速这个过渡。第一是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老龄化已经令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学家们预言,五年以内中国劳动力总量将开始下降,部分劳动经济学家更警告中国正在快速逼近刘易斯拐点,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这个拐点究竟何时发生?专家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一个客观事实是,自2004年开始,工资水平已经持续快速上升,只是在全球危机期间有所停顿。今年年初以来,工资上涨再度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

  第二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全球危机之后,各国的公共债务负担变得十分沉重,美国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已经接近100%。美国的历史数据表明,每当债务比例超过90%时,GDP增长率就会比债务比例低于30%时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而CPI则会上升3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那么美国和许多其它发达国家将进入一个低增长、高通胀的阶段,这个环境将同样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