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13章 (3)日本《投降诏书》大有文章


 

           抗日风云()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三章  湘西会战  芷江受降

                    美军战舰  日本署降

                    1945815日这一天 (3)

 

                 日本《投降诏书》大有文章

 

    人们听说日本投降了,都高兴得在欢呼。但对日本天皇发表的《投降诏书》的内容并不了解,即使知道一些,一时也难以细细琢磨。

    日本天皇在1945814日录制、815日中午对外广播的诏书被盟国拒绝接受。

    仔细研究,人们就会发现,这份诏书是通过精雕细琢的,所用词语是非常讲究和精练的。在诏书开始,“朕”、“尔等忠臣良民”等称谓,尊卑分明,惯例依旧,纯属日本国内的特殊公文形式,就是专为天皇发号施令准备的格式之一。诏书的颁布和录音广播都日本国内的事情,并没有当作外交公文送达中、美、英、苏四国。

    在这份诏书中,通篇没有一个类似于“降”、“败”之类的词语,全文贯通一个用词原则就是避讳“降”字,对投降之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投降内容成了隐含的潜台词。

    日本在诏书中不仅没有对发动侵略战争有丝毫悔意,反而仍在颂扬法西斯侵略暴行,把侵略的目的辩护为“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解放东亚”。这些诏告也正被日后的日本右翼势力重复鼓吹。

    从诏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死不认输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现在投降,并非因为现在日本已经战败,而是因为预见到“如仍继续交战,不仅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且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明明是战败国,明明是日本破坏人类文明在先,遭到世界人民的共同讨伐在后,反而颠倒黑白说成是天皇为了挽救人类的文明而接受联合公告,这似乎是一份在没有失败的情况下接受的公告,连日本学者也承认这份诏书通篇也找不出一句“失败”的话。                                   日本投降诏书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诏书中继续顽固地仇视和轻蔑中国。诏书写道:“自交战以来已越4载。”其隐含意思是:日本根本不承认“九一八”以来的14年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也不承认“七七事变”以来的8年中日全面战争,而只承认“向美英两国宣战”以来的短短4年。此种说法的意思是想告诉日本国民,所谓“收拾时局”,就是收拾向美英两国宣战以来的4年战争的时局。

    当侵华日军占领南京以后,日本就宣布不再将中国国民政府作为对等的对手,说中国国民政府已沦为“地方政府”,公开否认有抗日的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尤其是在扶持汪精卫伪政权登台以后,日本所有官方文书、大本营军令都把南京汪伪政府称为“中国政府”,把伪军称为“中国军队”。即使是战败投降之时,日本对我中国之心态依然是傲慢和轻视。这种态度在诏书中暴露无遗。

    日本“八一四”诏书广播一公开,其内容大大出乎世界各国的意料,自然受到了舆论的强烈谴责。无奈之下,在盟军总部的安排之下,裕仁天皇被迫于194592日,即东京湾签降的当天,又发表了“九二”诏书一份真正意义的《投降诏书》。

    直到60年后,在日本人编写的史书中,只字不提“八一五”四国公告,更不提“九二”诏书,却竭力提高“八一四”诏书的地位,称之为“战争终结之诏书”,把二战终结的大功放到日本天皇的头上,其用意更是昭然若揭。

    其实,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宣布的,1945815日早上,在中国的重庆、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由四国领导人同时宣布。至于日本诏书的广播相隔四国公告整整晚了四个小时。战争已经停止了四个小时,再由日本天皇来广播“终战”,岂不是笑话?

 

 

 

                      汪伪专机“建国”号起义

 

1945年上半年,抗日战争处于全面大反攻的前夜。汪伪的军队系统人心动荡,纷纷自找出路。在汪伪空军供职的少尉飞行员黄哲夫和少校飞行教官周致和,心里已认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无疑是将来中国的希望。于是,经过多次秘密商量,两人决定由黄哲夫去找共产党,周致和设法将汪伪国府的专机搞到手。

黄哲夫通过多方联系于7月份来到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当时粟裕司令员、刘先胜参谋长、钟期光主任十分热情地接见了黄哲夫。黄哲夫将来意和汪伪空军情况向他们作了汇报。粟裕听后十分高兴,说:“欢迎你们起义。不过,这是一件大事,我马上报告给军部和延安党中央。”

三天后,粟裕黄哲夫,党中央已经复电“待机而动,配合反攻”,并介绍了延安的地形情况:“那里有一个飞机场,很少有飞机来往。因为延安有个美军观察组,有时有飞机去送给养。”他要黄哲夫改个名字与他联系,并告诉黄,自己化名叫“左如”以及他在南京和扬州的联络人、联络地点。黄哲夫想了一想说:“叫‘于飞’好吗?”粟裕微笑点点头说:“好!就叫‘于飞’吧!”此后,黄哲夫就用“于飞”这个名字同共产党联系,并说是“左如”同志介绍来的。

7月底的一天,于飞在南京珠江路的珠江饭店二楼租了个小房间。周致和、白景丰、吉翔都来了。于飞先将粟裕司令员的指示、中央的复电和扬州分区程明政委的具体意见都作了传达,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了飞延安的计划,并议定起飞地点,一是南京,二是扬州,相机而动。周致和负责将飞机搞到手,并任正驾驶,于飞当副驾驶、领航,并负责同共产党联系。

812日,周致和在南京明故宫机场,他想借给汪伪专机“建国”号检查时,把飞机弄到手。周致和懂日语,又是奉伪军委的命令,因此,机场的日本人只打电话核实了一下,手续便办完了。就这样,周致和轻而易举地把飞机弄到了手。

819日,飞机加大油门直飞扬州。周致和到扬州后即与于飞联系,并告知速给延安发报。于飞即将情况向程政委汇报,并拟好电报请他代发给毛主席、朱总司令。电文是:日内有飞机来延安,万勿误为敌机。

第二天,820日,扬州机场上,“立川”99式双发动机单翼运输机“建国”号已整装待发。周致和等人随即登机。

马达轰鸣,“建国”号从跑道上腾空而起。此时,于飞的心情才稍微舒松了一下。他们告别了浩浩长江,展翼北飞。

航线上有几个是敌人机场的空域,飞机容易被敌机发现和拦截。所幸那天云海茫茫,成了他们的空中保护伞。他们靠飞机上的磁罗盘保持航向。

当飞机到了洛川转向北飞,他们远远地就看见了那著名的延安宝塔。于飞在机舱里大声喊道:“哎!到延安了!”延安地区,群山起伏。由于他们下降高度过低,被那些山头遮挡了视线,没有看到机场。此时,他们已经飞了6个小时,油料快用完了。周致和焦急地对于飞说:“糟糕,没有机场呀!”“不会没有的,粟司令员说有机场,不会错,爬高些再找找看!”飞机爬高后,他们看到了河边有个土机场。飞机急速转弯,下降,终于安全着陆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建国”号是820日飞抵延安的,因此,改名为820号飞机。这是八路军接收的第一架飞机,隶属于八路军总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