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鼓吹市场化另寻理由


鼓吹市场化者也懂得不破不立的道理,因此,在鼓吹私有制和市场化的同时,也念念不忘先数落一番公有制的缺点。数落来数落去,基本上其问题归纳有两大方面,一是公有制滋生腐败,而是公有制效率低下。

不过,市场化者有所不清或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是,这两点其实对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所有制形式是一样的,并构不成反对公有制推行市场化的理由。

一,腐败说。

在市场化盛行的今天,一项公共政策出台,往往招致“容易滋生腐败”的批评。易生腐败,称为鼓吹市场化的人的经常的理由。例如有人要撤销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变土地公有为土地私有,理由之一就是土地公有给政府部门寻租提供了机会。例如医疗制度改革当中重申强化公众基本医疗的社会公益性质,有人就说这是改革的倒退,说这样更容易使得某些特权阶层滥用特权。

不过这种批评乍一听是那么回事儿,其实腐败与所有制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现在的市场化,已经不再是商品经济初期的那种简单的私有化模式了。现代的企业普遍采用的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模式,经营管理人员逐步变为职业经理人。这种两权分离的结果,就为经理人寻租提供了便利。寻租,已经由过去的政府部门或官员的“行政权寻租”逐步演变成为企业界职业经理人的“经营权寻租”,而且更加常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私人部门靠行贿开拓市场已经是一个路人皆知的手段,行贿的对象不仅保护公共部门的公务员,也包含私人部门的经理人阶层。私人部门经理人以权谋私索贿受贿现象非常严重。

行政权寻租是在暗处,而企业的经营权寻租则可以在明处。行政权寻租增加了政府开支和全社会的负担,而经营权寻租则可以悄然无息地纳入到经营成本当中,有时是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更加猖獗。例如所谓的公关费用变为无形资产再摊销到产品成本当中,例如大企业经理人的巨额薪酬,高度奢侈的个人消费等等。美国通用高层连向政府求助都乘坐专机前往。

公权力下的行政权寻租与私权力之下的经营权寻租,差异仅仅在于收租人的不同,而纳租者都是相同的,即社会公众,经营权寻租最终也是要有居民部门来买单的。交租者在不同的寻租方式当中有不同的名称,面对官员的权力寻租,他们叫做“公民”;面对经理人的权力寻租,他们叫做“居民”。

私人部门的腐败不仅仅表现在其内部,而且也表现在外部。私人部门天生具有偷税漏税行为的冲动,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私人部门不正当地占有公众财产,也是一种腐败。在很多地方,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第一桶金的攫取方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已经为市场经济规划出了它自己的宅基地,即市场经济高度灵活性使之非常适用于非必要需求领域(选择性需求领域),也指出了政府对民众的非必要需求领域的无能为力或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都为市场经济以合适的方式存在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当把市场化推到万能的程度的时候,实际上是捧杀了市场化。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一种药被郎中吹嘘为包治百病的时候,那一定是忽悠百姓的假药,那个郎中也必定是庸医。如果说什么病吃你的药,你是卖药的,如果说凡病都可以吃你的药,你是卖当的。

 

公有领域的腐败历来都是在法律上明令禁止和打击的,出现这种问题时,要强调依法行政、从严治吏,而不要将之与公有理念生拉硬扯地挂钩。

以上论述没有丝毫为行政腐败辩护的意思,更不是为行政腐败张目。只是想告诉某些人,寻租、腐败不是以公权力还是私权力来划分的。市场化在其适用的领域要大力推行,同样不能因为“经营权寻租”和“经理人革命”而否定市场化。

 

以容易产生寻租和腐败为理由而反对公有主张私有是站不住脚的,寻租、腐败不是经济学人的话题,而是法学家和政治家的话题。

 

早前有帖子谈到,《所有的罪恶都叫做侵权》。腐败是一种罪,当然也必然是侵权。公有私有都有其自己的领地,计划分配还是市场交换都是工具,都有其适用范围,一旦越界,就构成侵权。因此,私权侵害公权或者反过来公权侵犯私权,都是腐败,都是罪。不存在哪种所有制更容易滋生腐败的说法。

 

二,效率说。

用效率,尤其是用金钱量化的效率对公共领域进行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考评标准。公共部门讲究的是公平,公平就是最大的效率。对于公共领域来说,和我们听到的那种“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原则恰恰相反,是“公平第一,兼顾效率”才对,我们评价一个公共组织的运行优劣,应该首先看它是否依法公正行政,而不是去算一算它赚到多少钱。

 

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下似乎众所周知,也因此是众矢之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不过私人部门膨胀到一定的规模,一样会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如全球一样的大企业病等。

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效率问题只是一个组织方法运转方式的问题,并非公有部门的固有特性。

中国军队解放后部分转型为“铁道兵”“生产建设兵团”,都是公有制形势下的高效生产机器。中国军队以非市场化的方式参与重大灾害事故的救援、抢险,其效率也是众所周知而为世人称道的。中国政府以“对口支援”这种完全非市场化方式进行的灾后重建,取得的效果也为世人所瞩目。

 

公有或者私有,都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领域,最容易产生腐败和低效率的,就是将一种所有制引入到它所不适用的领域,此时,各种体制的缺陷一面将得到最大的“发挥”,变成了扬短避长。

例如。在市场化浪潮中,公共交通纷纷转制成为“公交公司”。公司本来就应该是私有性质的,前面加个“公交”实属不伦不类,为公众的基本需求提供服务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私人部门的义务。公交私有化之后(尽管政府股份为主),经济利益之外的社会利益就被忽视了,市民所享受的服务往往被打折。为了省钱,车辆与站点设施很多得不到维修更新。一些车辆破烂不堪,就调到支线上继续使用,运行故障不断,经常造成断发现象。一些线路有变更,公交公司连通知也懒得发,甚至车辆上的运行信息与实际运行信息不符也懒得去管,导致不熟悉的顾客产生误解。为了省钱,取消人性化服务的人工售票以节约人工费用。投币机不会找零,迫使顾客自备零钱,有些顾客一时无法凑到零钱,多投也无法找回。为了控制成本给司机定下严格的用油标准。司机为了不超标用油受罚,就不按照站点和时间运营,看到前面的站点无顾客,就干脆不停车,以减少停车起步的高油耗。为此,那些只离站点一步之遥的赶车客很容易被甩掉。车上的顾客尤其是外地客经常因为没有告知司机要下车而被拉过站,并与司机发生争执受到司机的恶语相加。

例如基础医药服务领域。市场化导致的竞争催生了巨额的贿赂,转而进入成本,推升了医疗服务的价格。

例如基础教育领域。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教育不以盈利为目标,但盈利是私人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惟一目的,民办教育无一不是以敛财为目的。如果要遵守法律,只有捐资助学这一条慈善之路可走,而不会有民办教育。实际上以盈利为目标的民办教育,是教育弊端的一大组成,放大了教育体制原有的制度缺陷。把考试产业化,其主要推手也是私人资本。

例如市政市场化导致的豆腐渣工程频现等等。

 

如果有人说这是公有领域私有化不彻底的结果,那就错了。例如完全私有化的私人的小巴中巴经常不按约定的路线行走,抢客、甩客、卖客(广东话叫“卖猪仔”)司空见惯,都是以牺牲公众利益换取自己的私利的惯常做法。

 

市场上的私人部门本来就是以逐利为目标的,而逐利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减少支出节约成本,而这种支付本来是交换者对方所获得的服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供给者具有减少支付(对对方的一种服务)的本意和本能,这是导致商品提供者偷工减料行为成为常态的主观动因。因此,市场化的效率只是参与者自己的效率,并不是为公众服务的效率。讨价还价,讨回的是自己的效率,讨掉的是对方的利益。

在内部,私人部门为了利益而同行相欺尔虞我诈,也耗费了很多资源,导致私有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这种效率低下现象经常是与牺牲外部公众利益一并发生的。

 

早前有帖子谈到,《垄断与竞争具有一致的效率》。公有领域往往表现出垄断的外貌,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主要表现为竞争。也就是说,公有和私有不是区分效率高低的依据。公有领域不谈效率而谈公平,公平就是最高的效率;而私有领域谈论效率等于是太监之急,没有意义。任何所有制在其不适用的领域里都会表现出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