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与其寻求外援不如苦练内功


     

    今日,当中国汽车工业史的“新军”辈出时,“老将”长安铃木却显得很凄凉。而与他一样凄凉的,还有当初一块打天下的难兄难弟昌河铃木,这家以北斗星横扫神州的合资品牌,已于去年被长安汽车一并收罗进网。

    前一段时间,关于铃木接触大众,并意欲加入上海大众的消息甚嚣尘上。不过很快地,当事双方都出面予以了否认。然而,据媒体报道,日前铃木(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樽本浩司公开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已与多家公司接触,准备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但还没有具体计划。”正式表明铃木想在中国组建新合资公司的想法。

    就市场层面而言,铃木亟欲摆脱现在的局面是可以理解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轿车市场累计实现轿车销售104.47万辆,同期,铃木在国内的轿车(不含进口)销量却只占国内轿车市场3.03%。并且,从销量上来看,铃木即使在其所擅长的小车领域也不占任何优势,据了解,在微轿方面,铃木旗下的北斗星和新奥拓在上半年该细分市场中仅占12%。而羚羊、雨燕和利亚纳上半年也只夺得经济性轿车细分市场的5%。不仅如此,近几年来铃木在华业绩持续惨淡,2009年,铃木在华合资公司产品及进口车总销量仅为25万辆,与同为日系品牌的丰田、本田、日产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而与2009年中国车市所创造的销量奇迹相比,铃木在华所缔造的这些成绩更是沧海一粟。

    此前,铃木社长津田先生曾表示,2010年要在中国市场缔造50万辆的销量目标。但从上半年的市场表现看来,能完成30万辆恐怕就是万幸了。

    在国内,铃木的处境与雪铁龙颇为相似,这两家漂洋过海的汽车品牌都抢得了先机,在90年代一个以奥拓,一个以富康,成为国内车市的一段神话。然而,当中国车市经历几番物换星移、江湖轮替后,特别是近10中国车市迎来大发展的时机,这两家企业却都坐失了良机,依然做着“一招鲜,吃遍天”的南柯一梦。据悉,从与长安集团成立合资企业到2009年为止,铃木仅为长安铃木导入4款车型,其中,2000~2005年的黄金时段里,长安铃木更是没有得到任何一款新产品。由于新车型缺乏,市场不振,经销商的素质也快速下降,其结果,便如今日之所见。即使去年铃木幡然醒悟更新了奥拓,但也为时已晚。

    同样的,就像雪铁龙将罪责推脱于东风,铃木也从合资伙伴长安那里寻求问题的症结。然而,头脑清醒的人一看便知,市场销量不佳并不能成为铃木另觅合资的借口,铃木失利的根源终究是出在其产品上。

    首先,近几年小车在国内本来就很少有异军突起的时候。即使老奥拓在当年异乎神勇,但其前提是当年汽车产品种类少,可选择性弱,因此,奥拓牵动了一部分做着汽车梦但经济条件较羞涩的人的神经。然而,时至今日,汽车产品丰富多样,无论微车、经济性家轿等都动辄十数种竞争车型,“性价比”优势不输铃木的不在少数,因此,铃木自然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奥拓与雨燕的尴尬显而易见。

    其次,在产品优势不能明显突出的同时,铃木对产品的定价也是败笔,最明显的莫过于新奥拓。这款被寄予莫大期望的英雄车型,上市至今悄无声息。其实,就车型技术与品牌层面而言,新奥拓是有优势的,但是,姿态的高傲与价格的离谱注定让它被淹没于车海。并且,铃木进口的超级维特拉,其堪比RAV4、CR-V的高价格,与排量仅1.3L售价却在13万以上的迷你SUV吉姆尼等,都让消费者不敢苟同。

    近年,铃木又意图发展中级车、中高级车、SUV等,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为了一片看不见的森林,丢了一棵赖以发财的大树。

    其实,与其花心思寻找合资伙伴,不如放下身段,先花心思好好研究下中国车市,以及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性,然后再重新导正自己的市场布局,找回自己的固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