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景点为何收费热闹免费冷清?


  市场里的物品与服务买卖,一般说来,价格下降,人们的需求量会增加,若是免费派送或者免费开放,往往人满为患。这一常识,最近却遇到了例外,浙江省原本热热闹闹的红色景点,在免收门票之后,被排挤出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明显下降,变得冷冷清清。(2010年8月18日《浙江日报》)

      在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有着“江南小延安”之称。平时节假日,每天接待20多个旅游团,包括很多单位组织的党团活动,解说员常常忙得顾不上喝口水。据纪念馆馆长吕伟宏介绍,去年7月按浙江省文物局统一规定免收门票后,一下子游客都不见了。

  原先,参观该纪念馆与当地古村游、生态游等旅游项目一起,实行套票,每人40元。红色景点在免费之后,组团就把免费的景点从路线安排中删掉了。知情人道出其中的潜规则,一张40元的门票,团体票打6折,也就是每人24元,旅行社可以从中赚16元。因为没了利润空间,不少旅行社将免费景点变成随团“赠品”,甚至直接取消。与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一样,浙江省有76处文物类景点免收门票,大多数同样面临门可罗雀的困境。

  景点收费时,景点旅游好比是景点与旅行社合作向游客出售旅游资源,景点投入旅游项目,旅行社投入人力资本,报酬采用六四分成的方式,景点拿六成,旅行社拿四成。景点与旅行社收取旅游报酬,游人获得旅游乐趣,各方在交易中均获得好处。

  景点免费时,旅行社分成变为零收益,向游人推销旅游资源激励不足,导致景点游人减少。旅行社因此减少了分成收益,游人因此减少了旅游乐趣。景点的收入变为财政拨款,可能比以前多,也可能比以前少,这取决于财政拨款的多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财政的钱来自纳税人。景点免费,维护景点的费用,包括景点工作人员的工资变成由纳税人支付。而这些纳税人并非是景点享受人。好比是我纳了税,支付了景点工作人员的工资,我却没有到此景点游玩,这就想当于政府强迫我购买一项服务,此服务项目如果在市场上自愿交易,我是不会购买的。

  想参观旅游者无法享受旅游资源,不想参观旅游者被强迫支付了费用,景点与旅行社少收了钱,此乃浙江省文物局统一规定免收门票的结果,文物局为何会这样做?

  景点免费开放,好比免费请客送礼,购买礼品的钱——景点维护费用是由纳税人出的,请客带来的好处——诸如政绩、老百姓中的口碑等却由文物局享用,于是乎文物局当然乐意慷他人之慨了。这就好比一个公共牧场,多放羊羔的收益归个人所有,羊吃牧草的代价,比如牧场变成沙漠的代价却是由大家共担的,个人的理性行为当然是多放羊。

  如何约束放羊者不乱放羊,保护牧场的生态环境;如何防止纳税人的钱不被乱用,提高税收使用的效率,这是红色景点免费开放事件留给我们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