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解读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客体”认识图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主体”认识图式,即主张所谓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杨保军在其《新闻真实论》中写道:“新闻真实性是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统一,新闻真实又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实。”
  本文运用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主体”的认识图式,在认识论、符合论、存在论范围内,对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予以解读。

  主体之传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解读
  1.一定限制下的真实
  传者自身限制。新闻记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知识储备的有限性、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运用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和认知机会的有限性,这些缺陷直接影响着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因此记者在新闻写作上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各有不同。
  新闻媒体自身因素的限制。新闻媒体所持有的新闻观、新闻真实观,决定着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新闻媒体的目标报道领域将决定其新闻真实的视线范围和层次。新闻媒体拥有的意识形态观念、政治立场,以及新闻媒体的实际利益追求,也决定或影响其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从而影响其新闻真实实现的指向和新闻真实实现的程度。此外,编辑会根据媒体自身的限制和版面方面的因素来修改记者的稿件,因此,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新闻作品离记者眼中的新闻事实又发生了一些偏离。
  新闻事实的发展程度。新闻总是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的新闻事实总是有限的,这也限制了传者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把握。但是,随着时间的循序渐进,传者可以在时间的序列中完成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补偿。
  2.在过程中完成新闻真实性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的,通常现象分真相和假象。真相能真实反映事物和事实的一定本质,假象反之。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是想了解事物的本质真相。在未发现具体事物本质之前,我们对本质的认识是有限度的。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的新闻也逃不出这个法则。
  由于新闻要求具有时效性,所以,在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之间,新闻是选择作为结果呈现的本质真实,还是选择具有时效性的作为现象存在的事实真相,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果我们等到发现事实的本质时再反过头来做新闻事实的报道,那些新闻事实早已失去了时效性。所以,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要“有闻必录”。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对新闻真实性的补偿。传者在不断变动的新闻事实报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对新闻真实性的解读。针对报纸新闻的传播特点,马克思曾经说过:“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误差,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差误。”新闻作为我们认识过程中某些阶段的报道作品呈现,也可以循序渐进,每天更新或者时时更新甚至分分更新,用新的新闻去覆盖错误的、片面的、旧的新闻。

  主体之受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解读
  1.拟态环境下的受众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人们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机构去了解。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生活,读书、看报、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受众生活在大众媒介提示下的信息环境中,同时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也制约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2.拟态环境下受众所理解的新闻真实性
  随着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媒介的了解,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高,对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总会带着疑问去看新闻。对于那些感兴趣的,而没有实在把握的信息,受众就会主动地去搜集这方面的新闻。尤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并行的多媒体技术时代中,寻找多方面的信息变得容易。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作品也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新闻事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受众建立起自己的对新闻事实的基础把握。

  主体间协调下的新闻作品真实
  作品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作为传者或受者的实践——认识对象的,以符号表达并由媒介承载的意义相对完整的沟通单位。具体是指由记者采访、经过编辑主体的编辑、经由大众媒介刊播的一种精神产品。
  1.收受主体对新闻作品的影响
  主体中的受者越来越明显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例如,当记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假象真实的报道,记者因其认知的有限性结束此事件报道。但是知道真相的人会通过反馈提供新的线索促进新闻报道的循序发展。直到发现事实的本质真相。受众对此事情的关注度会引导记者完成这一系列的报道。
  新闻媒介机构的新闻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市场化精神产品。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无形影响体现在对传者的要求上,传者通过更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改进传播手段、传播技巧等途径来增强新闻信息的刺激性以满足受者的要求。
  2.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与其它二者真实性的区别
  新闻作品中体现的真实和记者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理解已有所差别。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经过思维的处理,已经变得“天马行空”,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能完全地描述出思维的广泛性,还有编辑等人对新闻稿件的删改,更直接地使新闻作品呈现的真实性不同于传者脑海中的真实。
  新闻作品中体现的真实和受者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理解也有差别。新闻作品中常常含有三方面的信息,一是文章提示的新闻信息,二是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手法,三是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品中的文字符号所创造出的语境也深刻影响着受者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文字符号虽然有着能指和所指的约定性,但是受众通过这种客观的新闻作品,在思维中还原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受众理解的新闻事实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其中,受众或多或少感受到的传者意图也影响着受者对作品真实性的理解。
  因此,相对于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存在着三种真实:一是传者主体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把握和理解,二是面向市场大众的新闻作品所承载的新闻真实性,三是受者主体在选择性的注意和信息多方印证中完成的拟态环境下的受者真实。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编辑:黄石人才网 www.hsrc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