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惜售”:中国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了


粮食“惜售”:中国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了

 

廖进中

 

 

各路信息传来,不少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今年均遭遇“买粮难”现象,尽管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各类粮食企业敞开收购,仍未能迎来立秋之后,本是农民送售新早稻的高峰期,据统计,累计收购量仅为去年同期的3040%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农民也具有市场意识了,知道分析市场行情了,知道受今年早春低温、夏天暴雨而导致早稻减产,等待粮食行情上涨了。

还说明什么?说明农民开始掌握自己命运了,开始学着用经济学道理来武装自己了,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了,“用脚投票”于不公平交换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学原理是“劳动价值论”。从“劳动”讲,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风险产业,农业劳动是最使人操心费力的辛苦劳动;从“价值”讲,农业是“让人吃饭”的民生产业,农业劳动是最具社会“价值”的劳动。天底下最辛苦的劳动,创造了天底下最有价值的产品,理应在平等交换中发现价格,让价值在市场中得到反映。但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就是当下,农民每100斤稻谷的收购价,抵不上一包极品香烟的市场价,大体相当于农民一天打工的收入!

正因为粮价太低,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农民就只一季稻地种植那些自给自足、仅能保证自己家庭有饭吃的土地了,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度”;正因为粮价太低,农地上的物无所值,土地流转不能找到接手者,现代农业难以产生;正因为粮价太低,难以抑制农地性质的随意改变,人们总在挖空心思、违反国家18亿亩的红线规定;正因为粮价太低,农民找不到收入提高的关键点,“城乡差距”的鸿沟难以填平。

欲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我认为,必须提高粮食收购价。要提高到多少?要以提高种地农民的年收入为基准。以湖南为例,现在农民耕种一亩地,一年的产出大概是1000斤左右稻谷,按每户3亩地计,也就是3000元的年收入,必须使年收入提高10倍,达到30000元,再加上其它经济作物收入,除掉生产成本后,种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才可能与其它非农劳动者大体相当。

如何才能实现种地农民的这样收入目标?我的基本建议是:将增加种地农民收入的50%,交由市场去消化;另外的50%,交由加大国家补贴强度去实现,其具体操作可以反向参照“家电下乡”的政策思路,即由粮食收购单位开具证明到国家设立的专门部门领取补贴。

近年来,我们虽然突破性地转变了“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思路,破天荒地取消了农业税,也从2004年开始实行了各种生产补贴,比如,去年补贴是1030亿元,但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以用“区区”二字来形容的,也是与目前国家的财力不相称的,更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相差极大的。

当然,“市场消化”就意味着粮价提高,对非农业人口的生活肯定有影响,但我认为,影响不会太大,恩格尔系数不会提高太多。假如说,以农业补贴为后盾的粮价提高5倍,按每人每月平均消费20斤大米计,大概就是人民币200元左右,不到一条低档芙蓉王香烟,或者一双皮鞋,或者一件衬衣的价格嘛!用一条香烟,或者一双皮鞋,或者一件衬衣的价格来维持生命,值嘛!

是的,粮价的提升,肯定还会在一段时间区间内影响CPI,甚至会产生诸如通货膨胀等其它冲击,但我们要相信市场机制的平衡作用,也要相信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达国家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嘛。我就不相信,我们国家这么多的“精英”,就创新不出一个非常有必要的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来,我们不是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吗?要创造出一个“中国模式”吗?

总之,农民“惜售”粮食,是农民市场意识提高的反映,也是我们粮食政策改革滞后的反映。请专家们不要再挖空心思“规劝”农民了:“今年各地粮食丰收,国家、地方均储备充足,粮食价格上涨空间不大,农民没有必要惜售。”还请专家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只用一包伤害健康的极品香烟,去换农民一担维持生命的粮食,农民会是如何去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