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三无”巨亏多晶硅,可产能世界第一


  “三高”指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三无”指的是无原料、无市场、无技术,即原料需要进口、产品依赖出口、设备需要全部购实。既无核心技术,更无知识产权。由于“三高”“三无”必然亏损大。

  发电规模高达280兆瓦的第二轮光伏电站招标上网电价竞标情况近日对外揭晓。多家央企报出了0.7元/千瓦时~0.8元/千瓦时的最低值,中标的决心一目了然。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资源是一笔不可预见的财富。央企踊跃“亏本”建光伏电站。目的就是为了圈地。虽然从实际投入看,上网电价太低可能会让电站项目亏损,但长期而言其土地价值将会让它受益匪浅。

  一旦报了0.7元/千瓦时且中了标,国家会按照此价来给电站运营方,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就要倒贴,民企不大愿意去做这样的亏本生意。而且一个电站最多投入两三亿元,对于“财大气粗”的央企来说,这点投入并不算什么。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排除用廉价土地吸引央企投资光伏项目。一般来说,一个20兆瓦的电站需要土地1000亩~1500亩左右,这个面积并不算太小。虽然正常情况下,电站运转时长为20年到25年,但如果某公司是项目建设方,未来它和政府商议继续使用这些土地,也会有较大优势,何乐而不为?中标后,政企之间的关系也将进一步加深,未来在当地发展其他新能源产业可能会游刃有余。

  但是,如果企业盲目且不计成本的投入,以其他目的为主,可能就会让整个行业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民企对整个光伏产业而言,目前他们依然只是配角。

  全球光伏电池第一大企业——美国First Solar公司(第一太阳能公司,下称“First Solar”)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设的一个“巨无霸”光伏电站已经宣告延期。主要原因是相关批文没有拿到。如果按照0.3元/千瓦时的政府补贴、年发电小时数为1400小时来计算,那么上述2G瓦的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能会得到8.4亿元的补贴。如果参照第二轮光伏电站项目招标中的0.7288元/千瓦时的价格作为上网电价的话,First Solar可能将因电价过低而继续延迟建厂的计划。

  比尔.盖茨与美国能源革新委员会呼吁美国政府每年增加投资110亿美元,使用于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的投资资金达到160亿美元。“如果你想尽可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你就必须有更激进的研发项目。”他称,每年美国政府投资十亿美元用于海外石油供应链,但可以想象使用供应终会有中断的时候。“但事实上,唯一真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让美国的天才们和研究机构着力于新能源研究与开发,这才是长久之计,而不是让大笔的资金流出。”

  可遗憾的是,我国对于有自主技术的研发,区区小钱的投入是最吝啬的,怕风险。可是却热迷于花巨资的数十条多晶硅生产线引进。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并为国外所垄断。90%以上产品需依赖出口。没有人怕风险,舍得投资。失误了,国家担着。

  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居高不下,是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的5-10倍。它的高碳排放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也更是使太阳能光电产业不能极大扩展的重要因素。普遍同意,制造1兆瓦光电池总耗电量约为600万度电,在20年的寿命中的总发电量约为3600万度电,可能达到6倍的增益。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传统的制造技术中所耗费的电能,是燃煤换得的能量,其每度电约为1.3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如果计及光伏电池及其组件的生产,还要消耗相当大的电力,实际上每发1度由来自光伏发电的电能,还要排放0.22公斤的CO2。而如果中国所生产的光电池有99%用于出口,其碳排放800万吨的CO2排放量,就完全由中国承担。

  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2000兆瓦,其中97%以上出口;2009年出口比例有所减少,但仍占到9成多。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没有在国内得到补偿和再生,没有让我国人民享受到光伏产品的环保收益,形成了“新能源出口国外,碳排放留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倒挂现象。

  我国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着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局面。2009年国内光伏产品市场需求量仅有258MW,而我国当年太阳能电池总产量却达到4000MW。光伏产业属于技术主导型产业,以太阳能电池生产为例,每提高1%的转化率,就能降低5%的成本。所以,整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还在于人才和创新。加大技术投入,研究开发。

  “由于我国95%以上的光伏产品依赖出口,且集中在德国等少数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发起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打击称得上毁灭性的。”

  轻研发重引进的沉痛教训。2009年国务院批文再次指出,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和风电一样,两个领域“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初步估计,2009~2010年新增投资预计超过1500亿元。目前,仍有很多地方将发展光伏产业列为当地“一号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4个省市提出将光伏产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江西省把光伏产业纳人本省“三个千亿工程”之一;仅江苏一省,就至少有6个地市提出要打造全国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宁夏举行了11个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而这些并网发电项目均未得到国家发改委对其上网电价的批准。此外,青海、河北也大上同类项目。

  产能过剩,亏损严重。光伏产业一哄而上和各自为政不仅带来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造成项目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目前国内在建或是拟建的多晶硅项目产能高达14万吨,而预计全球2010年多晶硅的需求仅为8万吨左右。另外,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急剧萎缩,国内光伏组件和电池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多数企业陷人困境。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光伏组件企业已有300多家倒闭,有一半左右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家光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部分企业负债率超过50%,有的甚至接近70%。

  今年3月底,通威股份2010年临时股东大会决定公司退出多晶硅行业,重启增发,将重心回归饲料主业。一些小的多晶硅厂商目前的经营难以为继,甚至已经在寻求买家。而今年7月7日,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3000吨/年高纯多晶硅项目开工,崭新的厂房开始投入运转。同时,落户犍为的6000吨/年多晶硅项目正式培土奠基。这三家公司都位于成都-乐山硅谷线上,并且相隔不远。一家退出,两家进入,这是为什么?

  光伏发电成本高,是火电5-10倍,企业、百姓用不起。可是光伏产业的老总们并不.承认投资失误,反而在股票市场中大打新能源概念牌,侈谈高成长性,圈股民的钱,转嫁给股民。在全国人代会、政协会上,作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的老总们又是提议案,又是呼吁,要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说白了就是要财政补贴,亏损由全国人民负担。金额达千亿元

  轻研发重引进的沉痛教训。2009年国务院批文再次指出,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和风电一样,两个领域“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

  乐山市经委副主任邓贵银说:我国多晶硅项目实行的是备案制度。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像多晶硅这样投资如此之大,而审批却如件简单的项目了。

  王军生博士说:发达国家提纯1公斤多晶硅费用约为20美元,而中国企业的平均成本是50-60美元。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能耗和成本高,环境污染大。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太阳能产业存在三大瓶颈: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靠进口。并为国外所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90%以上的原料和设备进口,90%以上的产品出口,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硅片焊到一起,中国成了另一个“世界加工基地”。虽然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仍处于低档次的加工阶段,和生产皮鞋、领带没有区别。

  现实是,除西藏外,各省市均有光伏产业。生产线全是引进,总金额达数千亿元。一条生产线数十亿元。一引就是数十条。谁赚走了这些钱,当然是外国人。我国得到的却是严重环境污染。

  我们做高纯度的硅有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做到(小数点后)三个9,而人家是四个9、六个9,价格就比我们高得多了。纯度越纯,转换效率越高。因此,对于这种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就不一定要把它变成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支持对象。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补贴与支持对象,应该是最后在中国变成原料的、真正在中国使用的。对于以出口为主的生产,不但不能鼓励、补贴,从高能耗产业政策上来讲还应该有所限制。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研究员表示,我国只是在清洁能源的产能性投入上很大,而非科研创新上。“几万亿元投入到高耗能产业里还不如投入到科技研发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