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究竟“天灾”和“人祸”该各打几板,在各色人等口中仍然语焉不详。尽管如此,一场灾害让更多人看到,地大物博的中国,同时是生态脆弱的国度——这是灾害带来唯一的“财富”。
未来一段时间,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种灾害,可能会频繁地出现。面对灾害将频繁袭来的现实,我们准备好了吗?
多重原因带来重旱
4月1日傍晚,春雨光临广西百色市,一处被积水淹没的路段,登上了头条新闻的位置。这样的照片,过去可以被用来批评当地市政工作的欠缺,但现在,只会给渴望雨水的灾区民众带来欣喜——从去年8月开始,百色市所辖的旱情重灾区,连续200多天无雨,土地干涸得冒烟。
在3月末以后,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的部分灾区,终于出现了降雨,但是,对于已经龟裂的土地来说,短暂的降雨仍然是杯水车薪,已经持续超过半年的西南特大旱情,还没有结束。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任富民3月31日表示,“要想彻底解决干旱,起码要下10场暴雨”。根据贵州送达的报告,贵州起码缺水490毫米,这意味着如果按50毫米一场暴雨来计算,需要10场暴雨才能彻底解决旱情。这样的算法,还没有考虑雨水的流失。
气象干旱监测图上,深红色的“特旱”区域,张牙舞爪地笼罩在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的交界处,而鲜红色的“重旱”区域,从“特旱”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这样的局面,对于身处灾区以外的人来说,只是图像而已,而对于干旱地区的民众,意味着每天有限的饮水、长期无法洗漱、庄稼枯萎、春耕无望和农民们可以预见的收入减少。目前的统计数据是,西南五省市区因旱造成饮水困难的灾民,达到近2000万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元。
这次西南旱情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历史上非常罕见,对于出现旱情的原因,相关专家认为,多种气候条件制造了这一次西南旱情,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变化中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会增加,而西南干旱就是极端天气中的一种。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认为,如此严重的西南旱情,成因很复杂,既有几年降水持续减少导致的气象干旱,也有降水减少、蒸发加大进一步导致土壤水严重耗竭,危及需水期农作物生长的农业干旱,还有包括水库、河流干涸导致人畜饮用水困难的水文干旱。
但夏军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仍然是气候原因。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西南旱情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季风气流弱,季风不能把水汽送到西南地区,所以难有降雨。他进一步分析说:“这次干旱真正的原因是气流比较偏弱,青藏高原的存在,有一个昆明静止风,必须有暖湿空气往这里输送,今年的暖湿空气比较弱。弱的原因是,海陆风怎么形成的,要有海上和陆上温度对比,一边温度高了,一边温度低了,才会形成这个风,有了这个风以后,把海上气流吹上来,吹上来有降水。今年海上温度高了,陆地上特别是中国北方或者东部地区冬天都比较冷。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
天旱?人旱?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