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书之人,在书店找自己想要的专业书几乎都遭遇过“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尴尬。为追求效益,无论地面书店还是网上书店,大多是大众图书的竞卖场,“小众书”成了被遗忘、被抛弃的对象。图书出版专家欧日胜经过多年探索,创建图书联盟网,为“小众书”搭建起了一个让人人都能看得到的“大舞台”。
被冷落的“小众书”
按传统方式,我们要找一本图书,往往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这是图书行业的一个特点。因为图书作为内容产品,数量巨大,每年出版新书约15万种,这就决定了出版社很难做到对每一种图书产品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和策划。
另一方面,图书主要依靠读者去书店才能看到,读者能不能在书店看到这本图书,取决于出版社有没有能力把每本图书上架。如果要做到每一种图书都能在书店跟读者见面,出版社出一本图书至少要保证印五万册。显而易见这往往是做不到的。据出版人士说,目前能卖一万册的书就已经是“畅销书”了。
很多有价值的图书,因为关注的群体小,而无法挤到书店的书架上。或者虽然在出版后放上书店的书架了,但是由于书架空间有限而新书又层出不穷,所以很快又被下架了。当然,网上书城的情况要好一些,遭遇下架的概率要小一些,但却无法避免遭遇退库的命运。因为无论多大的网上书店,库房空间总是有限的,不畅销的书也会被退货,这也相当于地面书店的下架。
信息的不对称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买书的人,找不到自己想买的书;而卖书方,也很难找到有需求的购买者。
“小众书”市场并不小
著名传媒研究专家欧阳国忠分析,按传统模式,“小众书”之所以市场“小”,是因为有需求的购买者散落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卖者和买者的“寻找”成本太大。
书店是要考虑销售效益的,但书店的店面和库房面积是有限的,而读者的需求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永远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地面书店营销方式,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主要依赖于图书是否上架,那么绝大部分图书无法让读者充分知晓。如果依靠传统的网上书店,那么大量的“小众书”即使能在网上查到,也可能买不到。
而互联网很大的一个商业价值就是能将零散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聚集起来,形成有价值的“购买力”。对于一本有价值的书,虽然局部地区的购买者少,由于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发挥作用,能将零散需求聚合到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大需求量”。比如一本书在每个县区有5本潜在购买者,全国几千个县区聚集起来的潜在购买者就上万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读者、书店与出版社的信息沟通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网上购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有效促进出版社、书店、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将会大大促进“小众书”市场的增长。
“小众书”有了“大舞台”
如何破解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卖书难、买书也难的问题?图书联盟网创始人欧日胜找到了答案。
他指出,图书销售有三大问题要解决:一是展示,二是查找,三是存放。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卖书难买书也难的悖论才能得到破解。互联网的超大虚拟空间解决了无限量的图书展示问题,而网络搜索功能则解决了找书难的问题。这两个难题解决后,还得解决图书存放的问题。正如前述,单家独户的地面书店和网上书店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有将出版资源都整合起来,将出版社、书商都整合到一个网站上开店,而库房又保留在各出版社、书商手里,这样才能解决库房面积受限的问题。
整合出版资源,就是尽可能地将已出版的图书整合在一起,尽可能地将可售图书都变成在售图书。如此,能卖的书几乎都可以在一个网站上买到,人们买书难的问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如果解决了买书难的问题,就可以大大缓解卖书难的问题,只要是有需求的书就能够很方便地到达读者手中。只要不是很不受欢迎的书,哪怕是很小众的书,都能够较好地卖出去。如此一来,买书难卖书也难的悖论就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图书联盟网正是基于这个理念而策划创立的。
人们都说,淘宝网是卖百货的地方,所以不适合卖图书。图书联盟网则是专业的图书销售中心,所以只适合卖图书不适合卖别的。图书联盟网是书的海洋,是全中国的图书集散地。图书联盟网将使出版社与下级分销商距离更近,与真正的消费者距离更近。她将为所有的图书特别是“小众书”搭建起一个大舞台,让电子商务的魅力在图书领域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