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113):特区还能特下去吗?
彭澎等接受《南方》杂志采访
题外话:汪洋对特区提出“三问”,关键是今后30年如何发展。特区之路是否走到了尽头,特区当初的使命是否已经完成?特区是否可以赋予新的使命?理论界与政界都有不同看法。但经济特区因各种优惠政策的“国民待遇化”而失去了其特殊之处,特区如果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就必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推进综合改革。可是“特区人”还有当年的勇气吗?对此,我真有点担心。当初的无产者现都是有产者了,更多的开拓者已经是既得利益者了,要革自己的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殊途能否同归
2010-8-19
本刊记者 李焱鑫 发自珠海、汕头
30年间,在一代伟人的注目下,几座城市踏上了腾空的旅程。而如同一场竞赛般,特区甩下了其他对手,也在彼此之间跑出了“身位”
领跑者的“身位”
在珠海地图上,珠海大道像一条巨龙横亘中央,显示着冲天的豪气。全长48公里的高等级公路旁,美人蕉整齐娇艳。
直到今天,这条大道都是珠海“杀出一条血路”的象征。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这是特区人“敢为天下先”魄力的体现 ——“没钱也能办成事”。
1984年,邓小平来到珠海,一句“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彻底激发了当地改革者的激情。面对着财政资金的巨大缺口,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拍拍胸口:“借钱,我们珠海自己来!”
与此同时,深圳市开始酝酿修建城市“大动脉”,一条贯穿鹏城的深南大道开始动工,并采用了破天荒的六车道。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几座城市几乎是同一时期踏上了特区之路,甚至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都差不多。”汕头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方宁生教授说。
而相同的起点,并不意味着并驾齐驱。在第一个十年过后,特区甩下了其他对手,也在彼此之间跑出了“身位”。1990年,深圳的GDP较之1980年增加了50倍,珠海则同比增加了17倍。
汕头也显现出这样的轨迹。特区创办之初,这里的贸易型经济发展极为迅速,整座城市全身罩着金光,处处龙腾虎跃。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出现了同比下滑的趋势,速度已经比不上深圳和厦门。
迈入而立之年,几座特区城市更是显出了发展差异。2000年,珠海一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于深圳的一个季度;10年后,只相当于深圳的一个月。2009年,厦门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240多亿元,而粤东四市加起来仅为厦门的一半左右。
殊途之思
尽管选择这几个地方建立特区都是因为邻近海外资本,然而事实上,起步时已有差别。在特区面积上,珠海等地与深圳的差距也很大。当1980年深圳拥有327平方公里的特区范围时,珠海的特区面积仅为6.81平方公里,汕头特区更是只有可怜的1.6平方公里。
“几座城市的区域环境也存在客观差异。深圳同香港毗邻,珠海所接壤的澳门显然无法与前者相比。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优势明显,汕头的位置便显得尴尬。”广东经济学会会长、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说。
除了无法改变的现实,特区间迥异的发展轨迹,或与各自的选择紧密相连。“特区是中国梦的代表。个体希望通过特区改革命运,几座城市也有着各自的目标,有的希望成为大都会,有的希望成为世界工厂,有的更简单,就是致富。”珠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土生说。
对于这样的思考,珠海似乎给出了最有力的解读。“珠海对产业的选择非常严格,出现了一系列地方立法,对污染产业说‘不’。”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30年来,虽然城市硬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珠海却一直少见“工业立市”的定位,也因此过早地告别了“前工业时代”,没有形成支撑大都市的规模经济和产业体系。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地出现在转型后的深圳。
汕头也在做着一道相似的“减法”试题。由于太过热衷政策带来的“热钱”“快钱”,这座曾穷得让开国元勋落泪的粤东城市,开始了猛烈的“造富”行动。一夜之间,这里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外贸公司,许多人凭一枚印章、一个皮包和一部公用电话就实现了“全球化”。
“当外贸红火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想改变。还有偌大的海港,汕头人也不在乎。”汕头招商局一位官员形容当时的情况。
不同的发展之路,让几座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现实。“珠海目前产业基础弱,经济总量偏小。汕头人做贸易的能力非常强,没人愿意做实业,错过了产业提升的机会。”王说,“这是对前30年的总结,也是未来的战略定位中必须汲取的历史教训。”
而立之年的梦想
30年过去了,“青山绿水”成为珠海最引人注目的标签;而汕头人依然在茶楼里喝着功夫茶,过着慢半拍的闲适生活。
对两地人而言,这是最值得欣慰的差异。这里无法比肩深圳、厦门的发展速度,却也没有染上“大城市病”。在这里,没有高房价、热岛效应和交通拥堵。
“这是发展慢一点留出来的空间和后发机遇,今后30年两地应当考虑如何去利用这些独特优势。”彭澎说。
事实上,当前30年的梦想已经结出各自的果实,下一个30年,乃至更长久的梦,已经出现在特区的心头。
“而立之年的梦想不同于早期甚至童年期的不切实际,因为有积累、有基础,也更理性。但30岁也很关键,经不起折腾,因此既要有梦想,也更要有切合实际的举措,走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
走过不同的发展之路,珠海、汕头也再次审视曾经的梦想,走出更理性的方向。
“我们今后将注重利用大项目提升,以此增加经济分量。实现高端起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同时继续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珠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宁卡说。
随着2011年广珠铁路通车、横琴新区和港珠澳大桥的开建,这样的现实让梦想变得有了更加扎实的现实基础。何宁卡对此充满期冀:“这是珠海的第二次发展机遇,某种意义上将是第二次改革开放。”
300公里外的汕头,也在谋划着今后的发展。在当地政府提供的文件上,汕头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融入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努力吸引大工业、大服务业项目和一大批中小企业”。
“从策略上看,两座城市都在思考如何根据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调整发展方向与战略定位,重建特区发展的内驱力和源动力。”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黄挺说。
而这样的梦想,得到了来自中央和广东的认可。2009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颁布,珠海被明确定位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半年之后,汕头“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也再次被广东高层明确。
“珠海的青山绿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在构建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与港澳进行对接,深度合作。汕头拥有对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可以扩大两地经贸合作,在融入珠三角的同时,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建设。”黄挺说。
“两座城市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危机感本身是一种压力,也给下一步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动力。”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