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裂变的缘份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慨万千。

    事实上,我自己就是个裂变的活体。我的生活依托互联网,我的朋友圈依托互联网,我的欢乐也依托互联网。

    当初与大叔相识在北京,我正过着轻松随意阳光灿烂的日子。虽无明确人生规划,生活中却时时充满激情。那时与北京的滴友时常聚会,事后想起,每一次聚会留在我心底的回忆更多是欢声笑语。

    有次聚会路上,大叔透露他正着手写一本有关互联网的书。据说可能包罗万象,从哲学到宗教都会涉猎。当时我就表示出担心,概念太过高深会不会让书显得枯燥乏味,由此造成与读者间的交流障碍。但出于对大叔职业水准的信赖,我保持了对这本书的最高期待。

    光阴似箭,时空转换。后来我换了一个城市生活,开始走上职业经理人的道路。过的日子全是按计划而行。作息规律了许多,烦恼也增加了许多,生活的空白间隙,寂寞开始无休无止地冒泡。这时,滴成了我解脱寂寞的最好载体,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此时大叔的著作已经完成。

    有天在MSN上,大叔突然要我帮忙选择书名。随后,网络那头的他给出了主标题与副标题三组不同的搭配。当时我一眼就看中了:裂变------看得见的未来。

    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语义上,或者是朗读的口感,书的内容递进关系来看,我认为这都是最好的选择。裂变,是说我们当下,是分,是一种离散的状态;看得见的未来,是合,是量变后的质变飞跃,能给人继续前行的信心。

     总之,我用了一堆的理由,足够说服自己。当时大叔已经纠结书名许久,我的话算是一锤定音。后来我被写进书里,成为108人物之一。写我的那一章叫保持联系,事实上这正是我如今的生活状态。

其实,书名是大叔征集多人意见后综合得出的结论。正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书出版后,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我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了它。应该说,这本书没有令我失望。我喜欢信息量大的书,《裂变》相当符合我的阅读口味儿。高度足够,宽度足够,深度也足够。大叔在自由穿梭的文字间,纵横交错地讨论了从寂寞根源到网络变迁,由哲学体系渗透经济规律的诸多现象,并得出基因自私性与意识自私性两个结论。看得出来,这本书是大叔的心血之作,凝结了他多年的思考成果。书中多处场景描写直接引起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仿佛就是写生活中的你、我、他。当然,瑕不掩瑜,书中个别章节难免有生涩之感。概念的过多堆砌,现象的过多描述,以致于结尾部分显得力气不够。书名说看得见的未来,但结尾的描述比较模糊,这是让人遗憾之处。

    我最喜欢书里这句话:因决而裂,因变则通。

    总体而论,《裂变》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

    朋友对我被写进书里的一段文字非常感兴趣:她的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联系展开,她的情感也围绕网络展开。我的工作已经确定,我的情感也会在互联网上吗?

    我依然保持期待。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1144?ref=read-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