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长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挤公交”,并且还要作为一种制度,这实在是鲜有所闻。郑州市委、市政府这种“敢为人先”的做法,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要躬身亲历地来解决郑州市的拥堵问题?想必这就是“领导干部定期乘坐公交”制度饱受舆论争议的关键所在。
的确,坐惯了公车的市领导们,还能不能忍受得了公交之挤,甚至上下班时间能不能挤得上公交,的确令人担忧。不过,既然郑州市委、市政府以将此法形成了制度并告示于天下,就足以说明他们还是有这种“躬亲示范”和不懈坚持的决心的。
事实上,建立领导干部定期乘坐公交车制度,无疑是解决公车之患的一大突破点,更是转变作风、加强廉政建设的一大抓手。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科学决策为民谋利。当然,领导干部坐公交车还有很多,比如 可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节省国家的行政经费;减少公车上路缓解道路压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为更多市民文明乘坐公交车树立榜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和体察民情, 更真实地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和建议;遏制公车腐败现象的发生;等等。
领导用心乘公交,群众才能真正得实惠。笔者建议在全国推广“领导干部定期乘坐公交”制度的同时,也提醒郑州市委、市政府:一个制度若想要发挥出制度效力,必须要有更为及时和有效的配套协调措施。因而应力戒形式主义,及时探索如何对领导干部乘坐公交车的“出勤率”进行准确的考核和详细的汇总,切不可虎头蛇尾,让百姓伤心,让政府失信!
——迈开自己的双腿,深入百姓中间,既能了解民意和民情,又能锻炼自己的身体。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李吉明2010年8月2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