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应该这样去看病?
——评“人民日报记者半夜看病记:一个小病跑4家医院”
刘牧樵
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医院看病难”吧,卫生部天天在说缓解就医难,一个7岁孩子耳朵痛的疾病,怎么看了4家医院北京的三甲医院,才拿到几天的药。有医生网友却评论认为“一个小病跑4家医院,活该。”。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记者半夜看病,这是事实,看了4家医院也是事实,他认为去医院看这样一个小病应该是容易的,可是,为什么事实如此难呢?
医生网友“诊疗人生”却用“一个产妇生孩子的时候,痔疮脱出来了,助产士好心给结扎了一下(媒体认为只有肛肠科医生能操作打结),就闹的满城风雨,全国人民喊打,甚至到了不杀不解民恨的地步。以此推理:你家孩子中耳炎,不是耳科的医生,谁还敢给看呀。”这样的观点来看“媒体”和“记者”,变成了对立,当然就没有好话了。
如果我们能够抛开观点,实事求是去看这个问题,会引出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这样去看病呢?再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生病了去咨询谁呢?老百姓(记者也是老百姓哦)能够清楚了解我们的医疗体系吗?我们的中医和西医医疗体系是怎样看病呢?
儿童疾病还是去专业的儿童医院为好,但儿童医院急诊,当然是以儿科的危重疾病为主。我国综合性医院有很多是不设儿科急诊,有些医院就根本没有儿科。若大的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没有设立急诊。老百姓不知道这些,麻烦自然就来了。
记者也是老百姓,但是他(她)比老百姓更见多识广,如果他(她)都这样,普通老百姓就更加了。历史证明,在发达国家,普通老百姓生病后,第一个需要咨询的就是自己的的家庭医生,他会告诉病人怎样去处理。2007年就有报道:“北京社区医疗网格化管理 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现在又有“北京社区居民可享24小时‘家庭医生’”的报道,看来,这些报道是有问题的。如果有“家庭医生”, 记者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去医院,“家庭医生”甚至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或者在“家庭医生”指导下去买点药就好了。
如果我们没有家庭医生可求助,那么,国家至少应该向普通老百姓提供就医指南之类的手册或者网站,在关键的时刻至少可以去咨询和了解信息。老百姓就医存在着严重息不对称,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要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国民的健康,当然需要国家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