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科学松鼠会就想起来姬十三,其实那不是他的本名,而算他以前做专栏作家时候的笔名。在做动漫节目的时候碰到拾荒,那也是他的艺名,他是“小破孩”的创作者。在做自由职业者节目的时候遇到“胖兔子粥粥”,那也是他的艺名,而且长的也不像胖兔子。翻开《诗江南》,才发现诗人似乎就非常喜欢用笔名的。江湖上不少人的笔名和艺名后来就成了他们的大名,如鲁迅、茅盾、江青、瘦马、空空道人、当年明月、沧月等等。我自己以前也有几个笔名,比如大学时代用过的逸风与袁泉,我记得我以前在校园发表的文字大半用前者,而早期在外面媒体上写的豆腐块文章则大半用的后者,我还记得我最早写的一篇“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到南京航空大学宣讲宪法”的小报道,用的署名似乎就是后者。后来我的专栏文章虽然不用笔名,但是我却也很喜欢看其他用笔名的朋友写的文章。
其实很多人的本名是没得选择的,尤其在以前,好像人的名字基本上就是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的特权,再加祖上就定的字辈,所以名字很像一个根本与你自己的意志无关的符号,有些人的名字还特别有点引人不舒服的含义,我记得研究生时代的一个同学,他的名字每每被老师喊出来大家就会笑,原因就在于他的名字太逗了,但因为他的父母双亡,留着那名字也就成了对于父母的一项纪念。很多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给自己起出笔名、艺名、化名,有的文人或者闻人还有字与号,因为这些名字的来历就与自己的选择有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与角度体现了起名者的某种理想追求、文化修养、趣味,或者隐秘的愿望、社会联系、情感与风格。
其实笔名与艺名既是一种自由的表现,显示人们可以用自己的任何理由为自己选择一个有意思的名字,这一点在今天的网名上有了更好的体现,我发现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品作家很多都是用的笔名,而在网络聊天与博客空间中起的网名就更多,我自己就曾经用过“冷袖怀香”、“我自行走”、“我非鱼”等名字,这些名字更能体现自我的随意,很多的时候甚至就是一时兴起或者受到其他人的一时刺激。但在另一方面,化名也可能是不自由的表现,因为种种顾忌,有些人写作的作品在投递与发表的时候只能用化的笔名。有些因为意识形态或者其他原因,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他们发表言论只能以笔名而不能以真名发表,这种现象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减少,但却是依然存在的。
昨日场景:在浙江图书馆做市民公开讲座:新消费周期与新商业机会。杭州那一个热。
今日链接: 请各位博友关注左侧链接中的本人新书《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
今日小诗:
散漫
运河西,
满了杨柳拂首的记忆,
风慢水牵路细,
荷花又一季。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排骨汤鱼
猪肋排两斤,头道水煮沸洗净后再另加水,并放姜块并食盐酌量,中火炖之一小时。一斤重的黑鱼两条,剖净后整条放入排骨汤中,大火炖至十五分,加寸长香菜二两左右,装碗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