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空间隧道——《道德经》天体力学推演与中华道化学


 

 

概论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把天上人间的事情都整明白了。这虽然是一个根本就无法实现的梦想,但正由于在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一直未能实现的梦想,才支撑、引起了我对于发生于自己周遭事物的求知欲,并使我能够有机会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我相信:宇宙、星系的运动是有型的——简述为《天型》;如果把宇宙、星系的运动模型刻录下来,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部科学经典——简述为《地经》;它对于人类的行动,无疑又具有指导意义——简述为《人行》。

 

 

01·《空间简史》是一种什么理论

 

《空间简史》系十卷本《天型·地经·人行》之第一卷。后九卷有:《地震简史》或《广义地震学》、《量子经济力学》、《相对论经济学》、《裂变经济学》、《聚变经济学》、《逆变经济学》、《逆变管理学》、《逆变管理法》、《绝对论经济学》的非物质基础。上述每一种理论、模型都至少建立在一个客观规律、机制、原理的基础上。

对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的质疑,是创作《空间简史》必须得跨越的一道门槛。诚然,绝对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一定是由于出现了用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霍金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现象了。

在广义相对论的指引下,史蒂芬•霍金先生创作了《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显然是继承了爱因斯坦“空间和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者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可以影响到时间与空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也在影响着物体的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在影响,也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事件所影响”的衣钵。

大家知道,空间非物质,且早已被科学家用不存在“以太风”的实验所证实。既然空间不是物质,它又怎么能够对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产生“影响”呢?如果空间真能“影响”物质,那空间不又变成了物质?

如是,爱因斯坦、霍金等就必然回到了牛顿的“空间是固态的、有弹性的、可压缩的物质”之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上。如果空间确实不是一种物质,那它又是一种什么东西?认识空间的非物质性对于广义力学又有什么意义?

 

02·难以解释的“远引近斥现象”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现象无论用经典力学原理还是用相对论力学原理至今都难以把它很好地解释清楚,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是——当序星接近或靠近主星时,序星会自动地离开主星,而且会越离越远;当序星离开或远离主星到达一定远的距离时,序星又会义无返顾地返转回来,并向着曾经靠近、接近主星的方向再运动。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经典力学无疑会认为上述“远引近斥现象”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了,可是,经典力学学家们却怎么也解释不清楚,序星离开主星时的力是万有引力而不是一种斥力。大家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能使万物接近或靠近在一起的力,而不是一种能使万物分离或远离的力。用经典力学原理解释不了远引近斥现象,经典力学便成为遗憾的科学了。

只有引力而无斥力的星云、星系、星球能够为我们呈现出对称的运动状态与运动趋势吗?回答是否定的。既然如此,包括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在内的传统力学为何没有为我们描述出“万有斥力定律”?有万有引力定律为何就没有万有斥力定律?这符合辩证法吗?如果不符合,那万有斥力是种什么力?是怎样产生的?也是通过质量计算的吗?

首先应当确认,迫使序星离开并远离主星的力一定是斥力而不再是引力。其次需要说明,斥力不是“离心力”或“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这是因为,先有使两物体分开的力而后有“离心力”;而“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正是在描述序星远离主星后而返转的状态。因此,笔者判断,能使序星离开主星的力一定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一种叫万有斥力的力。那么,何谓“万有斥力”?它又是怎样产生的?难道像万有引力一样是根据物质质量计算的?

 

 

03·星系是“天然永动机”的发现

 

把研究对象放在星球与星系的质能关系上而未能放在星球与星系的运动机理上,是传统天文学、物理学、天体力学学研的一大悲哀。分析原因,与他们至今也未能发现星球、星系、星云其实全都是一台太“天然永动机”不无有关。

换言之,如果他们能把星云、星系、星球之“天然永动机”的性质、机理揭示出来的话,那他们也就能把星系所具有的“远引近斥现象”解释清楚了。作者凭什么说星云、星系都是“天然永动机”?它们的运动“永”不停止吗?

笔者当然知道星云、星系的运动总有那么一天是会停止的,但读者不要忘记,它们可都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提供动力,就这一点而言,其运动完全符合“永动机原理”。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业已运行4590亿年。能够运行这么长时间的机器不是永动机是什么?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谁给它们提供过动力?至少没人类的事。

当然也没有上帝什么事,因为就连《创世纪》上都说,上帝只是在“黑暗”中首先创造了光,而后又创造了“山水与雷电”什么的,没有说“创造了星球、星系与宇宙”。也就不要说“上帝说”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山水与雷电”就是由上帝创造。虽然当牛顿解释不了巨大的“宇宙切线”产生于何方时,而把它统统都归结到了“上帝”的头上。

如此,传统力学凭什么说根据牛顿的“动量守恒定律”人类生产不永动机?难道星云、星系、星球的运动不具有永动性?笔者承认它们不是由人类生产,但“天然永动机”却证明了确实有“永动机原理”的事先存在和客观存在。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只要有“永动机原理”人类就应该能生产永动机,生产不出来是由于人类一时半时实现不了和满足不了“永动机原理”的要求,而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一定能生产永动机!

 

04·星系是“天然电磁机”的发现

 

中华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理在事先”,其意思是说,原理这种东西在事物、物质尚未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果星云、星系、星球就是一台又一台的永动机,那就不能否认确实有一个“永动机原理”的“事先存在”。

这是因为,星云、星系、星球的可持续运动是对“事先存在”着一个“永动机原理”的证明。于是,有一种现象需要回答,那就是星云、星系、星球仅仅是漂浮于宇宙时空中的“风筝”而不是“风筝线”,只是航行于宇宙海洋里的“航船”而不是“海水”。那么,又是谁在操纵着星系的“风筝线”?又是谁浮起了星系“航船”行驶的“海水”?

经典力学无疑认为是“万有引力”,而相对论则认为是“质能关系转化”。通过上述使我们认识到,用万有引力定理解释不清楚“远引近斥现象”。那么,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是否就能够解释清楚?回答同样是否定的。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即E=mc²讲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果有能量E的变化,必然会伴随有质量m的变化;反之,如果有质量m的变化,也必然伴随有能量E的变化。上述c,指光速;c²,指真空下的光速。

首先我要说的是,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一个所谓“封闭的系统”,因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对空间开放。其次我要说的是,物质质量、物质能量对于“天然永动机”来说只是提供给“天然永动机”的燃料而已,质能关系式只说明在物质质量、物质能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守恒与转化关系而已,而未能说明白所消耗的燃料是怎么提供给“天然永动机”的。

在百思不得其解了一段时间以后,笔者终于算认识到了我们的“天然永动机”其实、原来都是一台又一台的“天然电磁机”,只有把它们看作是一台又一台的“天然电磁机”的时候,才能用电磁互化原理解释清楚“远引近斥现象”。

 

 

05·“远引近斥定律”的中国发现

 

主宰我们这个世界的力不应该只有万有引力,至少用万有引力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远引近斥现象”。那么,除了万有引力还应该有什么样的力?大家知道,已知的力有四种,除了万有引力还有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和若相互作用。

以上显然从力的来源上说的,如果从力的作用方式上说,我看力不外乎只有两种,一种是引力,一种是斥力。万有引力应该属于第一种,电磁学意义上的“库仑斥力”应该属于第二种。强相互作用和若相互作用也离不开上述两种。

用电磁互化而产生引力和引距、斥力和斥距来解释星球与星系的“远引近斥现象”可谓既真实而又精准,而所谓“远引近斥定律”就是对“远引今斥现象”的解读或对“远引近斥现象”的破解,使相对论有升华为对称力学的可能。

把两宏观星系接近或靠近时所呈现的“库仑斥力”称为“宏观库仑斥力”;把两星系所保持的距离称为“宏观库仑斥距”。诚然,“两星系的距离”有“最大点”与“最小点”之分,而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近地点”和“远地点”。

当然,对于地球来说也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而在一般情况下,其“近日点”就是“宏观库仑斥距”的“最小点”和“转折点”;须特别说明“折返点”非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而是在“宏观库仑斥力”作用下。在这里面有一个站在何种角度看问题的问题。

什么意思?就是说当“宏观库仑斥力”将月球、地球推到 “远地点”或“远日点”的时候,其“宏观库仑斥力”不再,取而代之的就是“万有引力”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万有引力”虽然十分微弱,但在“宏观库仑斥力”到了强弩之末时,使序星能够回归或返回的力开始是“万有引力”而不再是“宏观库仑斥力”,直到新的“宏观库仑斥力”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时为止。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地点”与“远地点”的距离是上述两力搏弈的结果;“近地点”与“远地点”也有一个距离大小的问题,也有一个“斥距定律”。

也就是说,当星球、星系离开、远离主星时,是“宏观库仑斥力”在发挥主导作用:当星球、星系从“远地点”折返并逐步靠近、接近时,是“库仑引力”或“万有引力”在起主导作用。这样,远引近斥定律就被笔者描述了出来。

 

 

06·相对时空观与牛顿力学雷同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已经发现并认识到了经典力学存在的上述缺陷,否则他也就不会创立他的相对论力学。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用相对论原理同样也不能克服、弥补经典力学的上述缺陷,因为相对论陷入了非惯性系的迷惘中。

大家知道宇宙中只有惯性系,而压根就没有爱因斯坦意义上的非惯性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的非惯性系其实是对所谓非惯性系之物质的质量属性、运动属性的否定。难道凭人类站在地球上就说地球是惯性系,其它就是非惯性系?

笔者当然知道不同的物体存在质量差异,其惯性的大小不同,但如果把它当作相对论力学产生的基础,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不建立在“观察者”的“相对性”或“同时性”上去看问题,而必须得建立在“被观察者”的“绝对性”或“绝对之绝对性”上去看问题,因为“观察者”的“相对性”由“被观察者”的“绝对性”决定,而非由“观察者”的“相对性”决定。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非惯性系其实就是脱离实际的“认识系”。

大家知道,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有“运动的尺子会缩短”和“运动中的时钟会放慢”之说,这些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而这个“观察者”不是别人,正是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人类。请问,人能作为衡量运动的“尺度”吗?

凭什么说光速是绝对的、不变的?先不是无数的E:\《空间简史》概论.doc事实都可以证明光速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就算光速确实是绝对的、不变的,也不能拿假设“光速不变原理”来认定时间、空间是可变的、相对的,更不能以此来判定“时空弯曲”。

 

07·宇宙大爆炸理论起源于中国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后天产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时间、空间、物质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但他们又解释不了那个发生了大爆炸的“宇宙蛋”或“原始火球”存放何处,而它们无疑是一定层次与意义上的物质形式也。

事实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起源于中国。证据在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意思是说,“有一种混囤不澄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并创造了今天的宇宙万物。它无形、无声,不靠外力而能恒久,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停止的迹象,可认为天地的母亲”。

老子之上述显然在描述宇宙万物创生的过程,显然有宇宙大爆炸,天体是怎么产生的理论之意义。大家知道,宇宙大爆炸理论还不足百年的历史,而老子的《道德经》在数百年之前就已传遍了世界各地,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令人遗憾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至今也没能走出老子的时间、空间、物质是宇宙大爆炸产物的认识层次,无非是加入了一些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天体力学的用语、概念而已。更令人遗憾是,他们却未继承中华原理之道化的精粹。

中华原理以宋朝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理在事先”为代表,它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的诠释和表达。其意思是说“原理或道理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可惜,朱熹未认识到“理在事后”。

绝对论者经研究发现,“理”这种东西还不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决定者,而唯一能“决定”世界的其实不是“理”而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间,表现为“史前物质”尚未产生之前就有“绝对真空”,产生“第一推动力”。

 

08·绝对论建立在一个基本事实上

 

该基本事实是:上帝是意识的奴隶,因为有无上帝须人类用心去感知;意识是时间的奴隶,因为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是物质的奴隶,因为时间是是具象的和有所指的;物质是运动的奴隶,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规律的奴隶,因为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即便有不按规律运动的事物也得遵循反规律运动;规律是场的奴隶,因为一切规律均产生于场;场是机制的奴隶,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场均在机制作用与制约下形成;机制是原理的奴隶,因为机制是对客观原理的表达;原理是空间的奴隶,因为若失去空间原理将失去展示自己的场所。

绝对论认为:空间的本质体现为“绝对的无”,可用“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来表述。一种“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的空间即“绝对的无”,又怎么会“影响”星球与星系之间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难道仅凭所谓的“光速不变原理”吗?难道光的运动就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难道时空中没有其他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干扰?

如果时空中确实有其他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干扰,那么爱因斯坦凭什么是“时空弯曲”了而不是光的运动“走了弯路”?什么叫广义相对论就是非惯性系下的引力场理论?水星难道就不是一个惯性系了?否则又凭什么说是水星的巨大的引力场改变了水星那里的时空或者说是水星巨大的引力场使水星的“时空弯曲”了而不是光的运动“走了弯路”?

绝对论认为:不能把物质与物质的“相互影响”强加于“无为空间”的头上,更不能因黑洞质量大、密度高、磁场特别强而形成的所谓“视界”当成是一种被严重“扭曲”了“物质空间”。绝对论者当然知道空间是一种无所不在和无其不有的东西,但是绝对论者更加知道,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为我们呈现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就是由于空间具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的非物质属性即“无为的空间”成全了“有为的物质”。

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空间“有为”,物质就变成“无为”的东西了。诚然,这也不是说空间对于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来说连一点意义都没有,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而事实上是,空间对于宇宙万物的产生、存在、运动、发展与转化来说还有决定性的作用与意义,表现为万事万物对“无为的空间”有绝对的需求。但不能不说,万物对空间有绝对需求不等于说空间对万物也有绝对需求;相反,由于空间对万物无任何需求,才满足了万物对空间的绝对需求。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的价值就在于其自身的“无为”,需要通过万事万物的“有为”来表达其“无所不为”!

 

09·物质时空非宇宙大爆炸产物

 

绝对论者认为空间的本质就体现“绝对的无”,可用“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来描述。由于空间“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是“绝对的无”,所以不会对任何物质产生任何影响;反之,任何物质不对空间也产生任何影响。

至于时间,由于是对物质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的描述,所以更不会对物质的运动状态与运动趋势产生任何影响了。

这也不是说时间、空间对于物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仅有意义,而且还有“决定”意义。但需要特别指出一下的是,时间、空间并不参与上述“决定”而是通过物质的“物极必反”来表达,表现为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且其内部亦有“虚无(空间)”。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为天地母”的正是空间。

先有“绝对真空”而后有“第一推动力”:先有“第一推动力”而后有“力量子”:先有“力量子”而后有“能量子”:先有“能量子”而后有“能量物质的聚集”:先有“能量物质的聚集”而后有“质量物质”。这就是绝对论对“史前物质”产生的描述,也是对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天体力学意义上的物质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之问题的破译。

以上说明,物质、时间、空间均并非宇宙大爆炸产物,而是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经存在;以上也说明,有大爆炸但未必有宇宙大爆炸,因为大爆炸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只要能达到一定的质量级就会发生,压根就到不了宇宙级;以上还说明,原始意义上的大爆炸是绝对真空的大爆炸,绝对真空的大爆炸产生了两性电荷这种假物质形式,假物质形式的凝聚有了力量子,力量子的凝聚有了能量子,能量子的凝聚有了质量子——原子产生;以上亦说明,物质块、物质团、星球、星系、星云都是由一定质量物质凝聚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都是由“物质决定”。

《空间简史》就这样为“史前物质”产生的描绘出一幅图画。所谓“史前物质”,指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物质来源。

 

10·“质能绝对式模型”的中国构建

 

绝对论者认为: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把物质与物质的“相互影响”当作是物质与空间或空间与物质的“相互影响”。这也就决定了质能关系式势必存在重大缺陷,用它势必难以很好地解释物质的运动状态与趋势。

绝对论原理告诉我们:由于空间对任何物质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任何物质对空间也同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影响只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这也就决定了在质能关系式中不应该再包含空间的任何信息。大家知道,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即E=mc²中,c指光速,c²指真空下的光速。如果在质能关系式中不再包含空间的任何信息,质能关系式就变成E=m了。于是,便有读者会问,一个不再包含任何空间信息的质能关系式即E=m,还能解释了相对论原理吗?

绝对论者认为,不仅还能够解释,而且比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解释得更好,更符合客观实际,更符合客观原理。

首先,将c²从质能关系式中拿掉,是由于空间对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没有任何影响,反之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对空间也没有任何影响,就应该把它拿掉。其次,拿掉了c²之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同样能够表达客观空间关系,因为E=m的绝对式不是别的,而是对客观空间的绝对表达。

什么意思?就是说E=m是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正是对空间的表达,或者说是对空间表达的结果。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E=m本来就是在表达空间,压根就无须再表达。而从这个意义上说,c²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请问,世界上有不含空间的质量物质吗?有不含空间的能量物质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既然所有的物质质量和物质能量中都已经包含了丰富的空间内涵、信息,为什么还要在加入空间的内涵、空间的信息?不是画蛇添足是什么?

去掉c²,相对论变成绝对论;质能关系式变成质能绝对式,并使质能关系式成为了质能绝对式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特例。大概爱因斯坦做梦也不会想到,用质能绝对式的转化式即E-m=0,竟然会这么轻易地就破解了他的“宇宙常数”为何会“等于零”的难题;当然他更不会想到E+m=1竟然是宇宙万物对空间格物、格力、格律、格理的表达。

 

11·空间的作用通过物极必反表达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笔者在上述一直都似乎在讲空间对任何物质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而又在这个对任何物质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空间上建立起来一门所谓的绝对论力学——简直是悖论。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没有绝对便没有相对,相对的事物、物质、运动、速度等都是由绝对决定。于是,一个严刻的问题需要马上回答,那就是空间如果是绝对的,那它不仅是一个对物质有影响的问题,而是能够决定物质、运动、速度的问题了。这样,读者很容易就联想到空间势必会影响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的问题。

遗憾的是,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在内物理学家们均没能认识到空间并不参与这个“决定”的过程,而是通过“物极必反”来表达,即包括经济事物在内的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皆取决于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凡是均匀的就能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凡是不均匀的就必然得转化,也谈不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最现成的一个例子就是,恒星、中子星、黑洞等超级巨星之所以会发生大爆炸,全都是由于内内部缺乏空间。当然,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事物、物质获得或剥夺了忒多别人的空间,滋生广义腐败就成为必然。

为此,为了实现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体和经济家庭在内的宇宙万物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必须得均匀,因为只有其在空间上分布得均匀了的时候,它们才能得到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

该用什么来考量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回答只有一个,就是物质或经济物质质量(m)与能量(E)必须得保持基本守恒、对称、等值,而用方程式表达就是E=mE=mEm,显然是万事万物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2·绝对论收编相对论是历史必然

 

笔者当然知道空间与力、空间与速度、空间与质量、空间与能量有关系,而之所以没有把空间与上述关系描述进去和描述出来,是因为空间不是别的,正是自然数中的一个奇数——1。大家知道,“1”乘以任何数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所以也就没有把空间再描述进去的必须。那笔者凭什么说空间就是自然数中的奇数“1”?当然因为空间“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没有”的原因,而一个“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间也就必然是自然数之奇数“1”的意思。

为何“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是“1”而不是“0”?难道“0”不更符合“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否。这是因为,“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是”的前提,是绝对真空大爆炸产生万物的过程,有“一统天下”之意义也。世界上有不在空间管辖的事物、物质吗?回答是否定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而我的“空间”,自然秉承了老子《道德经》上的这一观点。

但是,又与之有所不同、有所发展,表现在没有把“道”当作是“……非常道”和“……非常名”的东西,而是把它直接指认为——空间。空间难道不是唯一的吗?除了空间之外,世界上、宇宙中还有唯一的东西吗?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是第一个发现道即空间,空间就是自然数之奇数“1”的人。唯一的东西不是“1”那是几?什么东西能够将空间分开?当然谁也分不开了,因为万物均产生和存在,运动和转化于空间,且其内部有“虚无部分”——空间。

诚然,这一发现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经济社会学都有指导意义和价值意义,它等于告诉世界不要说没有,就是缺乏空间事物或经济事物都是没任何用途的东西,而所谓“道”正是对物质空间之用途的表达。为何要改革开放?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产品、资本寻找出路和打开市场空间?北京、上海的房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土地资源或空间资源缺乏也;当然,发展的空间如果忒大也不是一件好事,会使存在于空间中的事物的体积膨胀,就像过剩脂肪的堆积。

毋庸置疑,万事万物产生与存在,运动与发展需要制度的空间,因而势必受到空间绝对制约;诚然,人类经济社会的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湿度空间,因而也势必受到空间绝对制约。人类如何才能摆脱空间的绝对制约?诚然,谁也摆脱不了,因为空间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但是,这不等于说人类就不能合理地利用还能够令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为此,为了合理利用好空间,我们人类就得认识清楚空间与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13·绝对论将直接导致预测学革命

 

无数的实验、事实,定律、原理似乎都在证明世界上、天穹中早就有一个无形的模型存在,而这个模型的最大特征是自己不表现而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开证明。而它不是别的,正是由笔者首先发现的“质能绝对式”也。所谓“质能绝对式”就是把绝对空间对物质的“作用”或“影响”纳入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而得到的一个“质能关系简化式”,其革命性意义就在于能够用它来预测、预知未知、未来。

事实证明,凡是历史的、未来的都是绝对的或相对绝对的,而“质能绝对式”无疑就是一个绝对得不能再绝对的宇宙万物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解码器”者也。人们常感叹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宇宙的未来难预测,分析原因无不与事先缺少有这样的一个“解码器”不无联系;反之,如果事先就拥有这样的一个能够破译万难问题的“解码器”,预测、预知未知、未来也就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这是因为,一切变化皆在该绝对式中进行。

相对论假设有一个“不变光速”无疑是想借用这个空间尺度来预测、预知未知、未来。但爱因斯坦错了,错就错在他把“光走了弯路”视为了“空间弯曲”。而事实上是,空间非物,何以弯曲?由于空间非物,是绝对静止的,所以空间便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绝对坐标”的意义,因而也就可以决定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了。

毫无疑问,用包括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规范场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里的内容肯定无法阐述清楚,势必需要导入新的理论,而它不是别的,正是由笔者首先发现的绝对论力学原理。何谓绝对论力学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历史的、未来的,不是绝对的就是绝对相对”的原理。用上述绝对力学原理能解释得了原子核的“质量亏损现象”和“水星近日点的涌动”吗?当然,否则也就没有创立绝对论力学的必须。这些问题就从我的书中去寻找吧!

毫无疑问,上述非历史、自然蓦然相似的一幕!但可以肯定,它势必会引起天文学、物理学、天体物体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审计学、会计学史上的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革命!真的有这么神奇?那就请看《地震简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