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电动汽车联盟的“国情使命”
中国空前的紧迫感
8月18日,由国资委牵头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从牵头者的“级别”来看,虽说国资委也是一部级单位,但因央企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国资委的“政治地位”显然要高于工信部和科技部。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无序竞争,以及地方纷纷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上汽集团总裁陈虹提出由工信部牵头、科技部为主要参加单位,成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议案。但是也有反对意见认为,大企业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它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难被整合到一起。此外,联盟应该是企业行为,由政府出面并不合适。
成立央企电动汽车联盟,据一位了解内部情况的人士透露,国资委主要考虑了这样几个因素:第一,美、日、德或是成立了国家级的电动汽车联盟,或是出台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具有空前的紧迫感。第二,在国家基本明确电动汽车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之后,需要协调相关大企业的利益关系。第三,地方新能源汽车联盟“逼宫”,重复建设苗头已现。
美、日、德的电动汽车国家意志
美国电动汽车联盟(EC)由电力、运输、汽车、电池、通信等领域的10多家企业于2009年共同发起成立,目标是推动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要达到1400万辆。为此EC呼吁美国政府拨款1300亿美元,用来资助电动汽车的电池研发、生产和传统企业转型。
日本经产省今年5月发布“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目标是到2020年,日本新车销量的一半将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同时要求日本汽车及相关企业确保研发世界领先的车用电池,到2030年,车用电池蓄电量要比现在提高6倍,成本降至目前的1/40。而在今年3月,丰田、日产、三菱、富士重工和东京电力抱团成立了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协会(CHAdeMO)。
德国在今年5月初正式出台“国家电动汽车计划”,与其他国家重点突破电动汽车技术不同,德国更强调“电动交通国家平台” ——在发展电动汽车的同时,达到能源、交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该计划,到2020,德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要达到100万辆。此外,德国政府明确表示,在电动汽车的发展初期,不以国家补贴引导消费者购买技术不成熟的产品。
上述情况表明,美、日、德的新能源汽车或电动汽车联盟都是由企业自发成立,政府只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规划,但是目标非常具体,危机感也很强烈:其在传统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绝不会在新能源汽车或电动汽车领域拱手相让。
央企联盟:盛名之下如何作为
此次央企联盟的成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在笔者看来,机遇和问题可能存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国资委只是央企国有资产的法定代表,它只能以控股股东的身份要求董事会作出它认为有益的决议,而不能超越其股东权限代替董事会行使职能。这也许会影响今后国资委的决策效应,但从另外角度看,由于国情的特殊,对于目前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争抢电动汽车这块大蛋糕的无序现状,也确实需要一个权威部门出面对相关产业链进行整合。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只要大家把地盘划定,就会各自谋取各自的利益。这总是比相互猜忌和拆台要好的多。”
第二,央企联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根据有关章程,除了16家央企发起单位,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都可以加入。这不仅将把位列中国车企三甲的上汽集团包括进来,也为在电动汽车领域争议很大的比亚迪们提供了机会,为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了可能。其意义在于,虽名为央企联盟,但并不以所有制为门槛,标志着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决策层面的与时俱进,较之去年成立的T1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央企联盟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在国人心目中,央企一定程度上就是垄断的代名词。也许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垄断国企的社会形象很糟,尤其是两大油企。从国家层面讲,央企联盟使命重大,可消费者可能会担心,由央企来主导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是否会形成新的垄断?这恐怕是迟早会浮出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