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遭遇“集体记忆”的诉求


 追问与承担:报告文学遭遇“集体记忆”的诉求

          马平川

    在一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集体记忆的急剧丧失和淡化已经成为我们浮躁心态的通病。当我们习惯于在既有设置的轨道上平稳滑行,鹦鹉学舌式的人云亦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一切无动于衷,茫然四顾。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真实的历史一旦淡出了记忆的视野,遁入历史的暗角。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去发现被我们遮蔽已久的风化的事实,去打捞、叩问与反思,让隐匿的、未知的东西浮出水面。我们唯有通过文字和记忆来呈现与追问。真正的逼近社会生活本质和生命的血肉和肌理中,掌握对于过去世界的认知。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指出:“一旦一个回忆再现了一个集体知觉,

它本身就是集体性的了”① 历史曾经遗忘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叫高西沟。高西沟是榆林市米脂县高渠乡的一个行政村。冷梦的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这本书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聚焦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一个村庄我们有责任把那一代人纪录下的集体记忆,为社会和历史立此存照。“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②冷梦以开阔的视野,以紧随时代的认识高度,通过大量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细节和事实,在历史记录中贯穿着对集体记忆中还原与考察了高西沟人半个世纪以来,几十年来艰苦奋斗,走向富裕的历史行程。并为今天的我们带来分享人类共同经验的机会。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大山的褶皱里,在一个最渴望绿色却最贫穷的地方,这个地方叫高西沟。“半个世纪,它锲而不舍地一直在退耕还林还草,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它从未改变过的绿色梦想,锲而不舍地改善着和修复着与大自然的关系,锲而不舍地寻求着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它近50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高西沟调查》紧扣农民与土地生命联系这一母题,力陈高西沟这一“新型农耕文明”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除此之外,作为文学写作,作家的笔触自然离不开对人和人的精神状态的摹写。这其实是高西沟价值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是高西沟给我们的另一重启示。

    《高西沟调查》热情讴歌了高西沟农民半个世纪以来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挖掘出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时代气息和感召力。“时代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变革。农业文明为人类天定胜人思想提供了诞生的土壤。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最高境界是超越自然、超越国度、超越民族,站在全人类的范围内看问题,而从未逃出‘人’的圈子,走入自然界。信息革命使人类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员,而不是自然界的主人,更不是自然界的中心。”④ 作者以现代人的观念,重新审视历史。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念统领作品,写出了高西沟人在当时独立自主,最早走上生态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坚持经济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的是一条退耕还牧、退耕还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在生态严重恶化、沙进人退、沙尘暴肆虐、泥石流成灾、大河断流的情势下,高西沟人的思路,以及他们的经验,对于西部新农村的和谐建设,无疑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干群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带有根本意义。

    冷梦是始终是一个一位贴着大地行走的思考者,清醒的思考者,多年历练积累而形成的视野开阔富于现实质感的文字,总是将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引向历史的纵深的探寻。承担一个作家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社会责任。直面人生的悲悯情怀,以及对现实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干预和思考。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她思想感情与创作灵感为时代和生活深情感召的产物。冷梦曾经以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高西沟调查》可以说这是冷梦运用非虚构文本以社会历史问题介入社会成功的实践。全书渗透了作者所极力倡导的与可持续发展,从中触摸作者对未来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殷切期盼。写出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对当代农民生活的一些思考。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张奂才的这些思考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确性,但其从实际生活出发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农民现状、出路和发展的人去深思。冷梦怀着对农民炽热的情感和真切的关怀,以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对高西沟作了长期的跟踪采访和写作,住在陕北的窑洞里,和农民朝夕相处,踏遍了高西沟四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沟沟坎坎。高西沟从此走进冷梦的心灵,成为冷梦灵魂的故乡。这才有了这样一部沉甸甸的《高西沟调查》。《高西沟调查》让我们走进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走进那一片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陕北黄土高原,走近那一群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

     冷梦的《黄河大移民》写的是农民因失去土地辗转流离而遭受的生存苦难;《高西沟调查》则写的是农民因土地的贫瘠而进行的生存搏斗。展示了一幅当今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图卷。《高西沟调查》以陕北黄土高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贫困山区高西沟为背景,以历史和现实的大量感人肺腑的农民事迹和农民故事,演绎了一个村庄半个世纪的奋斗史。讲述了一群陕北农民生存与奋斗的感人故事。讴歌了高西沟人为改变自己命运进行艰苦斗争的伟大精神。高西沟走全国之最早生态化建设的道路的农村。早在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就开始了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把荒山穷沟治理成全国水土保持的先进典型。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山区农业的生命线》,介绍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的经验,同时发表社论赞扬高西沟人民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大寨之路》,也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大寨作为“以粮为纲”的典型和高西沟作为“水土保持”的典型,成为全国农业的典型。在农业是学大寨还是学高西沟问题上,高西沟本来可以成为农业学习的榜样,历史却选择了大寨,高西沟落选了。大寨人相信人定胜天,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山劈岭大造人工梯田。而高西沟人却从与“老天爷”蛮干中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真谛,顺应自然规律干农业,假如当年全国农业不学大寨,而是学高西沟,

    高西沟的三代农民,在四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从建国初期互助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到推行生产责任制,高西沟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靠山养山,高西沟人修完了40座大山,治理了21条沟壑,实现了"山青、水秀、村美、果香"的目标。探索出农、林、牧各占土地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模式,过渡到更为合理的田、草、林“一二三”模式,完全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性循环路子。改革开放以来,沐浴着“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春风,高西沟人再次掀起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潮,大搞退耕还林、舍饲养羊、兴田打坝。形成“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植树绿化路两边”的美景。

    高西沟人用整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水土严重流失、自然环境极其恶化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解决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土地贫瘠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奇迹,高西沟之路,是一条率先发展绿色农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一条具有高西沟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之路。《高西沟调查》力图回答和揭示出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山区农村,尤其是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广大贫困农村,如何既要多打粮食,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质朴的高西沟农民用三代人付出血汗代价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高西沟的发展变迁,证明了贫困山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潮中,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大寨、华西村、大邱庄等这些著名村庄的独特的农业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何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

    读罢《高西沟调查》,我眼前弥望着大片大片苍茫的绿色,迭翠铺绿的高西沟,因为绿而灵动,绿的苍翠欲滴、绿的凝重晶莹。这样的绿,串联起一幅幅“林水相依”的和谐画卷。绿色,这生命的颜色,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见证。重重叠叠的绿,像浆果的黏汁一般涂满高西沟往日苍凉破碎的沟沟壑壑,绿树红花,碧水青山。素朴而沉默,绚烂而芬芳。高西沟的绿是高西沟人生命的一抹亮色,,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是花对阳光的感恩,这种带着阳光的绿色中升腾出那久违的春天所特有的黄土气息,使我闻到了花和草的香味,听到了河流和花朵的呼吸。

    《高西沟调查》全面、扎实、翔实地反映了高西沟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彻底把一个土地贫瘠、地表破碎的生态恶劣村治理成山清水秀、地沃村富的小康村。走出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高西沟的经验和做法,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西沟的发展证明了绿色农业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上的协调统一上。《高西沟调查》向渴望脱贫致富的贫困山区农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的“高西沟模式”:坚持发展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绿色产业,是不断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境界的重要保证。这使《高西沟调查》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典范,高西沟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需要我们发扬高西沟精神,永远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奋斗拼搏的精神,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高西沟调查》有超越题材本身的思考认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西沟调查》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文学价值。

    当下一些报告文学贴近现实,表达描述越来越现实化,缺乏对事物的深刻独到的理解、发现和认识,仅仅只是事件本身一般性的素材收集,面面俱到的展示,只注意“报告”,没有“文学”,缺乏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震撼力和艺术的营造力,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不是靠生活现象够随意拼接起来的。《高西沟调查》有别于当下一写新农村建设就是招商引资的简单模式,也不是那种一味的表扬稿式的廉价赞歌。冷梦以现实的理性观照和敏锐把握,不局限于对高西沟现象作一般的展现和表达,而是透过现象抵达生活深处、向高西沟人的灵魂深处、向高西沟现象包含的思想的、情感的、内容反复深入的发掘,进行深度的拓展,着力展现高西沟人的光荣与梦想、坎坷与曲折、沉重与艰辛。抒发当代农民的理想、豪情和价值追求。恩格斯早就深刻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⑤高西沟的发展之路证明了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状态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冷梦力图以思辨的笔触,考察和探索农业社会、农耕文明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宏阔的历史眼光,把文学叙事和历史思辨相交融、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去考察、思考与分析中国曾经有过的农业社会形态,农业生产模式,农村自然经济状态下与建国后农村社会、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高西沟调查》见证了高西沟如何穿越愚昧、贫瘠、荒芜,一步步走向文明、富足、幸福的不平凡历程,见证了高西沟人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双铁手打坝、修堰窝,建台地,修梯田的艰辛和挑战;见证了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披星戴月,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执著与豪迈;《高西沟调查》最终见证的就是高西沟人的性情、精神和气节。从"领头雁"老支书高祖玉、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铁肩膀"高锦廉、"爬山虎"常锦栋、"活愚公"高祖圣、"赛兔子"姜纯民、"铁嗓子"姬秀珍......每一个外号里都有动人的故事。高西沟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高西沟精神是高西沟人民创造的一笔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高西沟人民在困境中凸现出的一支嘹亮的奋斗凯歌,是用智慧和血汗浇灌出的一朵奇葩。

    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同时又充满着理想主义激情的岁月里创造出奇迹的高西沟精神,这其实是对高西沟价值的另一个角度的解读,也是高西沟给我们另一重要启示。《高西沟调查》有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蕴含其中,那就是对高西沟人精神世界的摹写、探索与开掘。对农民生存命运的深层思考,这是对高西沟人人生价值的提升与凸现。作者冷梦将人、历史、自然、现实有机地融合起来,在高西沟历史的呈现中,将人的存在倒映在历史发展的场景中,在对历史的追踪过程中感受和理解高西沟人。生动地再现了这块土地上50年人与自然顽强抗争、命运变换、历史繁荣、现实困惑等丰富内容。深刻生动地表现了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状态。作品刻画了高西沟农民善良、隐忍、淳朴、坚强、智慧的性格。栩栩如生,语言生动,结构新颖,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再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高西沟调查》以采访手记的形式切入对高西沟历史进程的描述与对农民命运的思考,采用时空相互交错的表现手法,纵向掘进,横向展开。现实与历史时空的交错拓展,文明与乡土的遥相呼应,理性思考与文学表达相融合,将社会主义农村的历史发展进程同陕北黄土高原上高西沟人几十年的生活变迁及跌宕起伏的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客观叙述与作者自身的采访方式,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连缀一起。作家的历史感与现实关怀、理性思索与文学才情,有机融为一体,既有全方位的宏观综合,又有典型人事的生动描写,既有对现状的反映,更有对深层原因的挖掘,勾勒出了在这片土地上文明演进的复杂艰难的历程。以现代意识审视高西沟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并对之作出符合历史规律的解读。挖掘事物深藏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⑥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高西沟调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由历史和现实、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组成的黄土高原新画卷,是什么力量促使高西沟人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力量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辉煌的业绩?冷梦从高西沟的建设中敏感地意识到了时代的本质性变化——— 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高西沟调查》的写作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我们的作家应当自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

 

注释:

 ①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第28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②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第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③冷梦,《高西沟调查》,第9页,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④ 沈其新,《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光明日报》,1999年3月26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8页,人民出版社,1972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人民出版社,1985

 

 相关链接

    冷梦,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近年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百战将星·肖永银》、《黄河大移民》、《高西沟调查》、《中国汽车梦》;长篇小说《天国葬礼》《特别谍案》《沧海风流》。作品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陕西省第五届文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现为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创作中心创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