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杰优盛咨询公司对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认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已初具雏形,初步具备了研发和产业化的基础,但由于关键技术不足、成本偏高和政策支持不到位,迫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停滞不前。
日前,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工信部草拟了《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即将拉开序幕,但发展规模远非外界评估的那么乐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一、 国家强制规定发展新能源汽车
国家制定《规划》,规定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以纯电动汽车为汽车转型的战略取向,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同时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国家制定了明确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2020年,达到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汽车燃料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位于世界前列。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在10000辆左右,仅在少数几个城市试运行,关键技术虽然有所进步,但核心零部件还是主要依靠进口。汽车转型的迫切性和新能源汽车底子薄弱,都给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 整车企业在短期内不宜发展过快,国家对发展整车目标不清晰
国家规定的市场规模小
《规划》中规定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2020年达500万辆,而据推测,2020年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2.5亿辆,电动汽车占有率仅为2%,市场规模很小。目前,电动车的平均价格在20万左右,按政策规定产量,2015年总收入约在1千万左右,2020年在1亿元左右,而我国汽车企业有100多家,对于净利润上百亿的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利润少之又少。
国家并未对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有明确的目标规定
首先,《规划》并没有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在整车企业产能中占有量,仅是宏观上要求培育1-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3-5家规模在50万辆的生产企业,鼓励整车企业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其次,国家对整车的发展也重点放在整车的技术研发和改造上,并未对整车企业的技术标准提出明确的目标。
国家未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的重点发展类型的提出清晰的要求
《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要求浑为一谈,未将两者的具体目标清晰区别,这将带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模糊性。混合动力汽车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电动汽车类型,其发展已具备产业化规模,但就未来发展前景而言,纯电动汽车是大势所向。国家只在指导思想中说明“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的战略取向”,而在发展目标和任务中并未明确区别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类型,由此,我们可以推敲,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车市场还没有明确的定位。
目前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产业化结构并不成熟,国家短期内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要求很低,对整车市场的发展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可见,国家并不急于发展整车市场,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重点发展关键技术,为整车产业奠定基础。因此,无论从市场风险还是政策风险来看,整车企业短时间内都不宜过快进入市场,应采取保守的态度。
三、 当前阶段重点发展零部件产业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掌握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电池是最为核心的部件。但就目前状况,我国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80%以上需要进口,这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规划》指出,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并对零部件产业发展给予支持。
为了确保电池技术的稳步发展,《规划》在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池成本、使用年限、平均油耗上做了明确的要求:自2011年,电池能量密度以每五年50%的速度增长,2015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50千瓦/公斤以上,2020年达到300千瓦/公斤。电池成本以每五年50%的速度减少,2015年降低至2元/瓦时,成本降至1.5元/千瓦;2015年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达到5.9升/百公里,2020年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达到4.5升/百公里。
动力电池定量指标的设定从根本上要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解决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问题,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规划》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跨行业产业联盟,支持产学研形式的技术开发和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池研究机构,最重要的是在资金和人才上给予大力支持,比如,设立专项资金和加大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对研发型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打造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这一系列的政策无非就是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不足,解决产业化路上最大绊脚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进行奠定基础。
四、 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坚定,并给予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依靠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支持才是实现其产业化的强大后台。目前,关键技术研发滞后、成本居高不下、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消费者观望态度、企业低利润,这一系列因素来源于新能源汽车的未产业化,反过来也制约着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而国家政策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强大外力。尽管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速度放缓,但国家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强大动力,其发展信心不会改变,并出台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
政府将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商业运营模式,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充电配套设施的建立。
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
税收奖惩机制
从消费者的角度,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免征车辆购置税,2015年前免征车船税。从生产企业的角度,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增值税可下调4%,应纳税所得额中可扣除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并可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此外,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企业,可减免因技术服务业务收入的营业税。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完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规划》新增加了建立税收奖罚机制的要求。这种税收奖罚机制是基于乘用车生产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一种审核奖惩机制,奖惩各分为两个层次:奖第一层次,提前达到下一阶段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节能汽车,可减免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车船税;奖第二层次,优于下一阶段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20%以上的节能汽车,给予财政补贴。惩第一层次,未达到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汽车产品,加征车辆购置税;惩第二层次,未达到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的乘用车生产企业的全部产品加征消费税。这种税收奖惩机制不仅能够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给生产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压力,督促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促进汽车行业的转型,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
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可见一斑,在《规划》中不仅给予直接的政府补贴和资金支持,更是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项目,并帮助生产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上市、发行债券等,从根本上解决汽车生产企业的后顾之忧。
总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就目前国家公布的计划来看,短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放在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下游企业,对于整车市场规划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面临一次艰苦且长期的改革。
新能源汽车任重道远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