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启航一起,冒着炎热骄阳去上海纺织大学的阶梯教室参加卢刚博士组织的NTALKS群音荟,聚会主题“LBS应用的创新方向”。玩转四方、开开、16FUN等几家LBS先行者和两家做风险投资的老总们在台上分享他们对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现状和未来的观点,并且和台上参会者积极互动。
有些令组织者意外的是,聚会来者众,整个教室的人坐得满满当当,活动期间还陆陆续续有人进来,寻个地坐下。这是上海聚会的特点,平时见不到什么聚会,一有聚会却总能一呼百应地云集者众。
当然,这应该跟这个活动的主题LBS在当下受热捧有很大关系。
LBS不是新概念,国外的Google地图,国内的爱帮,包括开开的创办人穆荣此前做的贝多其实都具备LBS的功能。只不过LBS直到09年美国Foursquare被热捧之后,迅速刮起了一股风潮,在国内这股热风也扑面而来(39度高温天气下还有如此之多聚会者来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石安以为,在国内做FOUSQUARE模式并不太容易。比如地理信息分享的政策风险,游戏对网站走向的影响以及游戏本身的问题,还有用户对隐私安全的保护意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节奏远不如想象那样乐观等等。
地理位置的信息分享,我觉得对大众来说,要真正做到很难,“我为什么要告诉你我在哪”,LBS创办者们认为他们在分享方面比SNS更先进之处是更接近真实(比如需要先CHECKIN),但这是双刃剑,愿望上乐于分享不等于现实中也乐于这样做,中国用户在这方面尤其明显,和人品无关,实在是传统习惯和社会风气使然。
CHECKIN是LBS的一大亮点,但这个亮点对中国用户来说可能反而给LBS的普及带来阻碍。中国人对包括信息隐私(尤其是位置)的保护意识会超过想象,所以CHECKIN只能是有选择的CHECKIN,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也很难,因为人有思想,会变化。目前看来在LBS方面乐于分享的更多是抱着测试的心态在用,而且行业人士居多,属小众人群,不完全能推己及人,离普及应用有天壤之别。
有一种观点,是LBS能象短信一样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这个看法过于乐观。越简单,越流行,和短信相比,LBS算是技术活,两者不能相提交论。
政策风险不容低估。如果你有热情没背景,没有足够的政策应对能力,这事估计玩不大,最多是做到一定程度找个下家卖掉,会安全一些。饭否做微博有前车之鉴。石安跟启航开个玩笑说,如果有人利用LBS搞间谍活动,那处理起来可有些麻烦。
Foursquar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手机应用上的成功。这点在中国的大环境略有不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不象大家想象得那么乐观,尤其是牵涉到普及应用时。丰收季节起码还要三年,这是对LBS创业者最起码也是最简单的要求,如果连这段时间都坚持不到,还是趁早别玩。
如果你做LBS的终极目标只是拿到风投圈钱走人,那没什么问题,一定会有几家拿得到,甚至能拿到大笔风投。如果想把它作为长期事业来做,我觉得很难,一般会有两种命运,一种是等热风过后后继乏力倒下,还一种争取在未沦为鸡肋前找个好婆家卖个还不错的价钱。不管是拿风投、倒下、卖掉的,都有一道坎需要时刻注意和克服,就是政策风险。
创新不足,跟风严重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通病,有时还是盲目跟风,被挟裹着一头扎进去凑个热闹图个痛快的那种。一看到国外某个模式或者概念火了,大家都开始做了,立马跟进,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再说,媒体也乐见其事,做成可资讨论的题材,一时流行。当然,最终总有个别得意者,一将功成万骨枯,杀出重围风光而去。LBS属于此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微博、团购比较相似,会成就个别网站(以拿到风投论),但大部分网站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会纷纷倒下或者消失,成为这股风潮的陪衬者和垫脚石。
能扎堆LBS者勇气可佳,至少目前大家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追求成功的机会均等。百米赛跑才刚刚起步,等跑过了50米以后才会见分晓。
作为旁观者,无论如何,祝大家好运!
有些令组织者意外的是,聚会来者众,整个教室的人坐得满满当当,活动期间还陆陆续续有人进来,寻个地坐下。这是上海聚会的特点,平时见不到什么聚会,一有聚会却总能一呼百应地云集者众。
当然,这应该跟这个活动的主题LBS在当下受热捧有很大关系。
LBS不是新概念,国外的Google地图,国内的爱帮,包括开开的创办人穆荣此前做的贝多其实都具备LBS的功能。只不过LBS直到09年美国Foursquare被热捧之后,迅速刮起了一股风潮,在国内这股热风也扑面而来(39度高温天气下还有如此之多聚会者来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石安以为,在国内做FOUSQUARE模式并不太容易。比如地理信息分享的政策风险,游戏对网站走向的影响以及游戏本身的问题,还有用户对隐私安全的保护意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节奏远不如想象那样乐观等等。
地理位置的信息分享,我觉得对大众来说,要真正做到很难,“我为什么要告诉你我在哪”,LBS创办者们认为他们在分享方面比SNS更先进之处是更接近真实(比如需要先CHECKIN),但这是双刃剑,愿望上乐于分享不等于现实中也乐于这样做,中国用户在这方面尤其明显,和人品无关,实在是传统习惯和社会风气使然。
CHECKIN是LBS的一大亮点,但这个亮点对中国用户来说可能反而给LBS的普及带来阻碍。中国人对包括信息隐私(尤其是位置)的保护意识会超过想象,所以CHECKIN只能是有选择的CHECKIN,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也很难,因为人有思想,会变化。目前看来在LBS方面乐于分享的更多是抱着测试的心态在用,而且行业人士居多,属小众人群,不完全能推己及人,离普及应用有天壤之别。
有一种观点,是LBS能象短信一样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这个看法过于乐观。越简单,越流行,和短信相比,LBS算是技术活,两者不能相提交论。
政策风险不容低估。如果你有热情没背景,没有足够的政策应对能力,这事估计玩不大,最多是做到一定程度找个下家卖掉,会安全一些。饭否做微博有前车之鉴。石安跟启航开个玩笑说,如果有人利用LBS搞间谍活动,那处理起来可有些麻烦。
Foursquar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手机应用上的成功。这点在中国的大环境略有不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不象大家想象得那么乐观,尤其是牵涉到普及应用时。丰收季节起码还要三年,这是对LBS创业者最起码也是最简单的要求,如果连这段时间都坚持不到,还是趁早别玩。
如果你做LBS的终极目标只是拿到风投圈钱走人,那没什么问题,一定会有几家拿得到,甚至能拿到大笔风投。如果想把它作为长期事业来做,我觉得很难,一般会有两种命运,一种是等热风过后后继乏力倒下,还一种争取在未沦为鸡肋前找个好婆家卖个还不错的价钱。不管是拿风投、倒下、卖掉的,都有一道坎需要时刻注意和克服,就是政策风险。
创新不足,跟风严重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通病,有时还是盲目跟风,被挟裹着一头扎进去凑个热闹图个痛快的那种。一看到国外某个模式或者概念火了,大家都开始做了,立马跟进,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再说,媒体也乐见其事,做成可资讨论的题材,一时流行。当然,最终总有个别得意者,一将功成万骨枯,杀出重围风光而去。LBS属于此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微博、团购比较相似,会成就个别网站(以拿到风投论),但大部分网站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会纷纷倒下或者消失,成为这股风潮的陪衬者和垫脚石。
能扎堆LBS者勇气可佳,至少目前大家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追求成功的机会均等。百米赛跑才刚刚起步,等跑过了50米以后才会见分晓。
作为旁观者,无论如何,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