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她很热心,到各种公益团体去做义工,也经常参加一些佛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她说她很喜欢那种“安详”、“自在”的感觉。

  而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不平事,突然间就火冒三丈,差点把房顶掀了。这时我笑着对她说:“你的那些‘安详’、‘自在’,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资情调’。”

  这里的“小资”,并不是指一个社会阶层,而是指一种生活状态:

  “小资”一般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不必为了养家糊口而奔命,也没有什么病痛,安闲自在,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生活”。他们一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们也很有文化,了解一些佛法,也能吟诵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诗句,也能引用“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来和别人辩论。

  在生活中,他们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献”、“博爱”、“分享”等等理念,偶尔也有“安详”、“自在”、“空灵”的觉受。他们也许就会认为——“这就是佛法”。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佛法在世间会变幻出不同的相貌,但其内在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这是区别佛法与方便法、佛法与外道的标准。那么,到底是不是佛法,如果用以上标准扪心自问,自然会水落石出。

  
除此之外,佛法与“小资情调”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佛法所带来的安详、自在是建立在无我智慧基础上的,因此是真实的、坚固的,是能经受住境界考验的。“小资情调”则不然,它只是出于附庸风雅,是“玩”禅,而不是修禅。李炳南老师曾经讲: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佛教界里头非常有名的人物,都没有成就。这两位居士是佛学家,他们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提到佛学,他样样都通,说得头头是道,一句也没做到--------只练嘴皮没实修!

  “小资情调”的核心还是一个“我”,只不过是凭借修习世间善法所得来的福报,将外界对于这个“我”的侵犯暂时地屏蔽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种“安详”的表象;但假如这个“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会如火山爆发一般的不可收拾。所以,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这样所谓的“安详”是极为脆弱的,不堪一击的。

         一个人是真修行还是假修行,就是看他在面对世事时的态度,一个人修行的功效,最终体现在心态的转变上。如果你天天念佛修行,觉得挺清静,挺有效果,但你到街上一转,看到美女,就动心了,看到别人踩了你的脚,你就一定要跟别人理论一下,赌一下狠,甚至还要别人赔偿你一下,你修行有效果吗?如果有人害你一下,你就一定要报复,你修行有效果吗?别人害你当然是不对的,但这也正是在替你消业障啊!这个忍耐,是有很大的实际利益的 。原因就在于这个宇宙中,阴阳、正负能量信息的总量都是既定的,守恒的,人做一次恶,就会得一次负面的信息与能量,你忍耐一次,就少一分负面的能量信息,消掉你一分业障,这是不是实际的利益 ?所以,苦行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忍辱也是一种修行方法,都是一种消业增慧开悟的途径或说修行方法(当然这不是佛法的究竟)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早年在五台山打坐时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认为“证悟”了。后来他被人陷害,充军流放岭南,其间经历了种种苦难艰险,而就在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发觉他原先所“证悟”的那些东西仅仅是浮光掠影,丝毫派不上用场。于是,他开始了铭心刻骨的反省,继而在修行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到,他非常感谢这一段苦难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好像天地间巨大的钳锤,将他内心中蕴藏的我执烦恼锤打得一干二净,使他获益匪浅。

  纵观古今高僧大德,几乎各个都是具足刚骨的硬汉,有着斩钉截铁的性格。“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们的洒脱、自在,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艰苦磨砺之后展现出来的智慧,绝非轻轻飘飘、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那小资情调们所谓的“洒脱自在”,其实仅仅是古人所呵斥的“软暖习气”的一种自我感觉而已。

  当今,在社会上流行的“心灵感悟”类书籍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小资情调”。疲惫的现代人也许需要这样“心灵的滋补品”。但是,这也可能是心灵的麻醉剂,因为当暴风骤雨真正来临的时候,这些真的管用吗?

  世间善法本来也是好事,可是世间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视听,对众生的危害恐怕要远远超过杀、盗、淫、妄等等恶法。

  法不孤起,仗境而生,因缘而说,因人而说,诸法无常乃至诸法空相,也有着这层涵义 。佛菩萨度化众生,没有定法,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与机缘,宣说不同的道理。并非佛菩萨所说的所有的言语都必须是了义的法。而且,佛教大德之间的互相辩论,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每一种根基的弟子,同时又不至于让弟子们过于执着暂时的方便说,因此需要不同观点,也允许辩论。同时,《金刚经》中分明说过“应化非真”,各种方便法,是诸佛应化世间十方而说的方便之法,是应境而说法,是因缘而说之方便法,但不应该把方便之法就当作究竟法。你找不到佛之路,人家给你一根拐杖,你却认为这拐杖是佛,抱着整天拜来拜去,以为是佛,又怎么行呢?

        品茶赏月也可能开悟,但绝不能说品茶赏月就是禅;佛法不离曰常生活,但也绝不能说曰常生活就是佛法,只能说佛法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修道很感兴趣,但是他们不清楚修道要吃多少苦,要经过多少煎熬和磨难。泡上几杯清茶,约上三五个好友,坐而论道,何其惬意啊!但那不是修行,那是在休息。真正的修行,是要吃很大的苦的。

  先贤大德警示过:“心术在毫厘之辨”。所作所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还是把佛法庸俗化,退化为方便法?每一个精进修行的学佛者应该在心里有严格的界限,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责任。

 
 
 
   莫做“小资”学佛者   (本段转载自妙华法师 )


  都市中,有“小资”阶层。“小资”者,“小资产阶级”也。

  生活上,刚刚脱贫,但还没达到有产阶级,没有很大的支付能力,但又向往美好生活,很好面子,表现出了小资情调。他(她)们可能喜欢喝某种特别的咖啡,或许说话时喜欢夹杂着英文,或者钟情于某个牌子的服装等等。他(她)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不屑与大众/流行为伍,穿梭于都市之中却用冷眼观世间,喜欢追求一种有品位而不落俗套的浪漫。

  学佛的人当中,也有“小资”一族。这些学佛的小资一族,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并不主张正式皈依三宝,但是喜欢翻看一些佛法书籍。

  2、生活无忧,身体无病,有点钱又有点闲,学佛多半只是一种调剂生活的点缀。

  3、对出世间没多大的兴趣,追求“安详”“自在”“快乐”。

  4、没有发菩提心,一人吃饱天下无饥饿,学佛仅局限于自斟自饮/自娱自乐的受用享受之中。

  5、有时表现为热衷于环保、放生等各种公益慈善事业,但在生活中对待工作却并不积极努力。

  6、不喜欢受戒律约束,不受戒,更不会精进地努力修行,佛法得少知足浅尝即止。

  7、喜欢喝 “宗教鸡尾酒”,即把所有的宗教都大杂烩在一起“无分别”。

  8、既要跃升于俗众之上,又与真正的修行人划清界限,站在修行人的边缘和角落里。

  9、不喜读经论,只喜欢禅,喜欢读一些关于心灵感悟一类的书籍。

  10、他(她)们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但却在众人面前装扮成看破一切得智者,戴着面具生活。在孤独的心境中自恋与独赏。

  尽管,小资学佛者对佛法或者生活也有一些感悟,平时也有一些“利益众生”的行为,甚至也有一些看破放下自在的切身感受,但她们错误地以为这些就是佛法。

  小资学佛者,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他们拿佛法当作调味品甚至是“止痛剂”,以此来屏蔽掉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和不快、品味生活、享受人生快乐的时光。一旦遇到大病、重大打击,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春有百花秋有月”诗句也没了诗意,“色既是空”此时也不再空,“安详”和“自在”变成了怨愤、火气、沮丧。

  佛法在世间的方便运用无穷,但其内在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这是区别佛法与世间法、佛法与外道的标准,也是鉴别是否只是小资学佛的试金石。

  哪个佛菩萨是在“小资”中就成就的?高僧大德无不是经过一番实实在在的修行磨砺之后,才跳出三界修行圆满的。

  真正的学佛者,是堂堂正正地走进佛门,皈依三宝,塌塌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安详/自在是自然的境界,不是刻意装点出来的,是真实的、坚固的,是能经受住境界考验的。

  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品茶赏月,搬柴运水,吃喝拉撒,都可以让人开悟,也都可以体现出佛法的道理,但是佛法在世间不等于世间法就是佛法。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种种现实压力导致内心深处都渴望找到可以避风的港湾停靠,但是小资学佛经受不起任何考验,更甭说“八风不动”了。

  小资学佛一族,实际上还没有走上真正的学佛修行之路,他(她)们徘徊在佛法的边缘门口,只算得上是佛学爱好者而已。要么不学,要学就认真地学。“小资”一万劫,也出不了轮回;而真正迈进门槛/踏实修行几年,或许就可以脱胎换骨截断生死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