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暑且读书


  从7月中旬开始,上海进入每天40度的酷暑中。孵在空调房中,浑身懒洋洋的,原定写作计划根本提不起精神来执行。只好集中这段时间,读一些平时想读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的书。到今天为止,已读完《德国的历史观》《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历史是什么》《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在中国发现历史》,打算继续读下去的有《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马基雅维利主义》《历史的观念》《进步的观念》。读书的主题大体集中在德国19世纪直至二战期间的历史主义,另外还有关于中国研究和一些历史哲学的著作。

  记得林尚立先生曾说过,进入现代之际的德国,学者们面对世界主义(或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民族特色)的二重冲突,进行了努力的思考。他们思考的成果,不但为现代德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全世界提供了智力资源。当前的中国,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中国的学者,能否在思想方面做出同样的贡献?

  伊格尔斯的《德国的历史观》,是对德国历史主义所进行的全面回顾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这一思潮所涉及的文献目录来读。德国历史主义起源于德国民族对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普世的理性与人道主义,以及对英帝国经济扩张时期推行的贸易自由主义的反思,这一思潮深刻影响了德国的法学、历史学、经济学,当然还有哲学等诸领域。虽然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一些唯心主义观念、反民主的提法已不受欢迎,但他们所探讨的问题(普世价值与民族利益的冲突)仍是值得中国人深思的。正像韦伯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那篇著名演讲中所显示的,经济自由主义与民族利益是可能冲突的。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民族国家是否还能成为凝聚利益与价值的主体,是否还能成为那些浸透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观念的80后、90后们崇拜的对象,恐怕是有问题的。

  霍奇逊的《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也是基于对德国历史主义的回顾与总结基础上,探索今天的经济学乃至全部社会科学,追求一般性理论(超越历史与价值)的过程及内在问题。现代经济学渊源于门格尔和马歇尔,前者与国民经济学(德国经济学的历史学派)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方法论论战,后者与德国历史学派渊源颇深,总的来说都摆脱不了历史主义的影子,更何况美国本土的经济学派——制度主义。但今天的经济学教材已找不到历史主义的影子,忽视历史特性问题是普遍的特征。国内经济学界也总是习惯于将来自于美国经济学的结论,简单地运用到中国的经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用吴晓明老师的话来说,这是门外汉所进行的外部反思。

  梅尼克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和《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两部名著,从明天开始好好读。两本书加起来近一千页,等读完差不多就要开学了。

  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和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是研究中国的两部名著,也是我长期拥有而一直未有机会阅读的书。《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本奇书,翻译得也很棒。你可以不同意书中列文森的一些观点,但你不得不赞叹他的奇思与文笔。试想想,能从明代的绘画风格来探讨中国近代早期的儒家思想,这份功力不是什么人具有的。看这本书速度很慢,因为不得不经常掩卷思考。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提倡从中国研究中国,批评冲击——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等三种模式。这本书虽然80年代就已翻译出来,但目前国内的研究仍大多局限于冲击——回应(西方冲击,中国回应,历史变化)、传统——现代(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变化)这两模式,帝国主义模式倒是现在很少有人提了。中国的学者,更应该在研究的“中国中心观”方面,作出自觉的努力。

  卡尔的《历史是什么》、科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和伯瑞的《进步的观念》,大致上都属于历史哲学方面的书。其中卡尔的《历史是什么》已读完,摘录了不少名言名句,以后写作中应该可以用得上。后面两本也是名著,不知这个暑假还有没有机会读完。争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