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唯一的旅程,是走在一条有心的路上,任何有心的道路上。唯一值得接受的挑战是,走完它的全程。”
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风靡于世间的一本书中,一个名叫唐望所说的话。许多人将其当做修身的格言,铭刻于心。
也是啊,从来所有,人之肉身,无论是对于身外世界,抑或是对于自身的内在,其感受体验,莫不是以自己的心灵来实现之。
东方的哲人对于“心”(即心灵)的看法,却是有着相反的思维和观点。
东方之佛学,即将“无心”看作修身禅悟的至高境界。传六祖慧能即有“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之绝妙禅示。
其实,上述看似相悖的养身哲理,恰是东西方哲人出于对于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所获得的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与表达。
想来,大体来讲,西方人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待事物相对直接;“唐望”虽已然是作为超越于俗世的高深哲人现于书中,然还是不曾将世间的事物从另一个方向加以看待,故而其思想之深度虽谓深邃,却仍平直,并未超出人类思维的一般与常规。
而东方之禅思,却是透过了常人平日观看眼前事物的表层,捅破了被自己的肉眼所形成的蒙蔽,从平常的事与物中,看到了隐藏与期间的相反本质。
有心固然。做人行事,倘若无所用心,岂不懵懂不堪,何以为继。然究竟到了何种程度,才是达到“有心”的之高境界?自然是超脱于一般“有心”的“无心”之境了。
所谓无心,想来便是在常人固有的思维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孩提般的纯净之心(也即“无心”,老子之语!)来看待事物,看透本质。
大凡一个成年人,因其成长过程当中,不断受到周围人事经验的渗透,总是自以为是地将背负与自身内心的那些陈腐理念,当做讳莫如深的价值观念,加以实践,以为非如此,便不能体现出自身的涵养,或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主流价值的遥相呼应;其实,他们的内心,早已经为其所谓的价值理念所掌控,令他们的思维随着他们肉眼所看到的一切外相,困顿迷惑,终其一生。
传六祖坛经中载:有神秀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实施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以常人看来,此偈境界不可谓不高,想西方哲人“唐望”们的养心层次,至高者,想来至此。
然此偈虽“高”,却仍没能摆脱作偈者长久以来内心所受到的世间人事经验的束缚;传六祖慧能听后,作偈而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阵见血,将无心之境呈与众人,及至今我!
人总是害怕受人欺骗,其实最容易欺骗我们的,却恰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眼睛,甚至是我们的心灵。
因此,有心,或“无心”,都是尽善行事的至理所及。角度不同,境界相与;然殊途同归矣。
蓝 山
一零年八月一十三日得于若愚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