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指玄集》之“虚心实腹”


 

太上训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Œ

常见有所谓学者,释为“空虚民众之心灵,削弱民众之志向,让民众解决温饱,强健体魄”之意,认为这是封建帝王控制百姓的一种策略。让其饱暖,谦逊,身强却无非分之想。忠实的做听话顺服的臣民。并由此而质疑太上老子为“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

千百年来,儒者解道,迷者解道,道外人解道,光怪陆离,莫衷一是,以至于大道真传被曲解、误解、歪解。

对于这种现象,太上老子早就了然于胸——“智慧出,有大伪”。

 

虚其心者,一曰虚怀。

太上老子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盖有无本自相生,难易本自相成,长短本自相形,高下本自相倾,音声本自相合,前后本自相随。万物皆负阴而抱阳,流转而不殆。

为人主者,当常怀谦逊、卑柔之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富有四海,不可忘本源;虽贵为侯王,不可失民心。更不可恃眼前之成就和尊荣而骄于人,须知天道极则反,盛则衰之演变规律。

故人主虚心虚怀,若谷之不欲盈,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则善下之德生,而江河自归瀚海,万物将自宾。

 

虚其心者,二曰虚静。

太上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Ž;“重为轻根,静为燥君”;又言:“知清静为天下正”。

人主之思:虚生明,静生智,定生慧。

人主之谋:见素抱朴,归根复命,损之又损。

但凡举心动念,私欲缠绕,进退之际,七情横生,心猿意马,妄自驰骋者,皆有失太上“清静”法旨,有失常清常静之道妙,而终难“出有入无”——超出有为之妄心,而归无为之真心。

故太上有言:“不知常,妄作,凶”Ž。脱离自然、虚静、无为之道,任何看似积极的有为之举,皆是妄为胡为,其结果难逃“凶险”。

人主治国安邦,更需虚静其心,无为自化;守心若愚,执一为牧;澄心定意,神清气正,使天心复归清宁,使民心复归淳朴,如此,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虚其心者,三曰虚无。

吾道:大而无外,包罗天地,运行日月,养育群生;小而无内,红颜白骨,瓦砾便溺,无处不存……浩浩荡荡,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吾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名之名

修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寥寥无几;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

太上本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为何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

盖道者上下根器使然,道心大小境界使然。

真修道者,当立志“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大道,悟金丹之大理,发天地之正气,出尘世之冤”,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与天地同体,合日月同光,千真恭敬,万圣赞叹,群魔拱服,鬼神钦仰,可证仙道之上品成就。

为人主者,胸怀四海,心系万民,神巡宇宙,掌控乾坤,功盖天下,德泽千秋,常以“百姓心为心”,执道柄而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如此,则“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伤人。两不相伤,则德交焉。”

 

心合太虚,大而无外,包天盖地,涵养乾坤,无我而无无我。

如此道境,岂俗世之蜉蝣、燕雀所能感知?

 

人若能虚无其心,妙合宇宙,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则自然“实其腹”,我无为而自运化,河车搬运,穿行日月,枢阴机阳,造化乾坤。

 

                                      李海波  中国道商网:www.zgds.org.cn

附注:

Œ、《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Ž、《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

、上下者,为道之三士: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

、出自《邱祖垂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