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企业打交道之初论


  在经济工作成为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后,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已必不可免,即使长期与农村和农民打交道的政府农业部门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正面临着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并日益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这样的局面,学会与企业打交道已成为农业部门的必修课目。但经广泛搜索,论企业如何与政府打交道的书籍论著数不胜数,而论述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则寥寥无几,更不要说农业部门与龙头企业打交道方面的论著。因而,本文尝试就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尤其是农业部门与企业打交道的问题作些探讨。

  一、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必然性

  按常规来讲,应是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才对,因为政府是管理者,而企业是被管理的经济对象,但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表述是被动的,而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则是主动的,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走到今天,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就必须主动接近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作用。其必然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探讨。

  首先,政府需要扶持农民的新形式。市场经济下如何能有效扶持千家万户的小户经营,需要一个好的形式,政府无力也不可能去逐户扶持农民的家庭经营,这在人力、精力、财力等方面都是不允许的。自农业产业化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政府部门已普遍认识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扶持农民的好形式,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一方百姓的致富。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与打交道。

  其次,企业需要政府的有力扶持。农业本身利润率低且承受着一般工业产业没有的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业产业化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一般都从简单的加工销售入手,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弱,真正需要政府扶上马并送一程,这些年来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基本都有政府积极扶持的身影。因而,当企业向政府寻求支持时,政府不能不与企业打交道。

  最后,政府企业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些年山东、河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山东的蔬菜产业、河南的粮食与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成为全国的龙头老大,这主要是政府认识到位、扶持有力,企业勇闯市场、成长有力,政府与企业的产业战略完全合拍产生了巨大生产力,而千百万个农户从中受益,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应主动的与企业打交道。

  二、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良好氛围正在加速形成

  不仅仅是在理论上已确认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必然性,而且农业发展的现实也正在督促我们加快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步伐。

  首先,企业开始在产业发展中担纲。目前我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带动农户715万户次,带动种植基础规模2858万亩、家畜饲养1678万头、家禽饲养4131万只,整个产业的发展正在由政府推动型向企业带动型转变。

  其次,农民与企业的结合日趋紧密。总体看,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农户家庭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在告别传统的自产自销,寻找可靠的市场依托,专心搞好生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户与企业的合作已由简单的订单契约型向以合作社为纽带的密切合作型转变,利益连接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

  再次,政府扶持企业的认识境界在不断深化。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一个重要论断,“扶持龙头企业就是农民”。此后,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深化对龙头企业的认识,在如何有效扶持方面进行了多方有益的探索,出台了诸多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动政府扶持企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基本要领

  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其核心是促进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要在人格上礼遇企业,在工作上服务企业,在产业上依赖企业。

  礼遇企业。礼遇企业首先体现为一种人格上的尊重,基于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认同,真心实意地欢迎企业介入农业产业的开发。礼遇也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礼遇,而是要以政府的具体工作来体现礼遇,在发展产业时想到企业,在制定政策时考虑企业,在加大投入时不忘企业。

  服务企业。政府服务企业是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目前,政府服务整体呈现出从注重硬件向注重软件过渡的趋势,吸引企业投资从过去简单的讲基础设施、讲资源优势,到讲投资环境、讲成长空间。在加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如何使企业享受到更为舒适、更有潜力的服务,是政府服务企业的最新要求。

  依赖企业。就是要真真正正地把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顶梁柱,通过各种措施、各种服务,让企业切实挑起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重担,走上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发展新路。要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纽带,始终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是企业困难的时候,越要帮助企业,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让企业顺利成长。

  四、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阶段规律

  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应深入研究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应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对应的对策,从而使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更有效。

  初期靠政策。在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初期,企业最为需要的是由政府提供的可靠的产业政策与相关保障,也只有依靠政府这一强大的政治资源,才能有效推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为企业在农业领域的市场化运营铺平道路。这此年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其实就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农业市场化进程,企业逐步在其中发展壮大。因而,在初期,政府往往需要出台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政策担保、减免税收、项目支持、促进出口、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吸引企业,帮助企业。

  壮大要环境。在企业站稳脚跟、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时,初期的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作用已开始下降,此时需要政府在企业发展环境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企业的支持重点由经济资助向环境营造转变,为企业做大做强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创新企业营销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一些中小企业在快速扩张期对环境的敏感度更为强烈。

  根本在服务。一个真正的大企业不可能始终依靠政府,但再大的企业也离不开政府,即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为主角,但政府这个市场的调控师依然举足轻重。政府的服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始终关键,现代政府服务应包括,企业赖以生存的人才培养,这需要政府去调控教育部门作对应的人才培养安排;信息服务,包括正常的政府信息公开,大型的展会举办,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等;企业困难时的特殊求助机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不同的国家采取了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求助措施,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一企一策的对口服务,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当地的政府通常需要专门性的政府服务;还有长效的服务机制,这就是要避免中国目前还经常出现的人亡政息式的民营企业危机。

  五、政府与企业打交道的关键环节

  政府与企业打交道,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把握好基本原则,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和措施的有效性。

  提高认识。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必然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唯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贮藏、运输、销售环节才能充分发展,从而有效释放农业潜在的自然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后续生产力。

  把握原则。核心是扶持企业发展但不干预经营,始终保持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同时,把握企业发展的阶段性,采取相对应的政策措施。就我省目前的情况看,整体还处于初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并注重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明确重点。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企业基本上属中小企业,而且行业盈利水平较低,因而要在政策上突出破解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性因素,金融、人才、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等。

  一以贯之。政策对所有的企业一样;企业发展好时和坏时一样,有时企业越困难越要帮助企业;政策的连贯性要得到较好的保持,不可随意变更,尽量减少临时性措施。

  强化研究。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尤其是农业部门与企业打交道还处在探索阶段,期间一些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一些问题也值得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如模式问题、路径问题、形式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