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市长”挑战郎咸平实属无奈之举?


“穷市长”挑战郎咸平实属无奈之举?

近日,一篇“穷市长挑战郎咸平称西部离不开钢筋水泥GDP”的文章吸引理论界、经济界、政界的眼球。

这篇文章的开头这样描述:边陲云南昭通市的一场论坛让原本远隔千山万水、职业身份并不相同的两人同时走上了前台。一时间类似报道见诸各种媒体。

如果说郎一咸平大名鼎鼎,那么,昭通和昭通的这个“穷市长”王敏正的知名度则小得多。事实上,除了“穷市长”外,王敏正还有好几个类似的名头。2008年,作为一位经济学博士上任,被称为“博士市长”;去年,因亲自带队去重庆推销昭通苹果,被称为“苹果市长”;今年,因进行网络问政,被称为“网络市长”,而他“内心深处更希望做一个能有效改善老百姓生活福祉的‘民生市长’”。

拜读以上的开头,隐匿之中咱感觉有作秀及炒作的味道。原因在于文章将“穷市长”的名头晒得太多了,例如“博士市长”、“苹果市长”、“网络市长”、“民生市长”什么的。

在西部地区,“穷市长”多得很,国家为开发建设西部地区,抽调一些博士支持西部建设,也有一些博士担任了领导职位,这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首先,当代社会博士不少,博士也不一定人人都是孙悟空,拥有腾云驾雾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本领。《非城勿扰》也有博士配对失败的。因领导 干部有博士学历就称为“博士市长”,不知道是当地群众从心底里认可了,还是其它?这个称谓有点怪怪的。

其次,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苹果长的怎么样?苹果很多吗?如果原来没有苹果,但这个领导的到来大力发展苹果,使苹果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个“苹果市长”的分量就很足,实至名归。如果也仅仅带队到外地推销一下苹果,就下定论领导是“苹果市长”,小心领导本人都不开心。

再次,这个“网络市长”也可圈可点,市长的网络问政不知道解决了那些大小问题,效果怎样?还有“网络市长”所在城市网络的利用如何,网络对发展当地经济或改善民生如何?如果都没有强有力的数据来支撑,就随便给领导这么个名号,也太随便了。

另外,这个“民生市长”份量太重了,这是一呼百应的效果啊,希望不管是“穷市长”、“富市长”,都应该拥有这个奋斗目标。还没有做到,少说为佳。

关于“穷市长”挑战郎咸平的问题,其实很无奈。朗咸平本来也是一个语不惊人心不死的角色,也因为这样他才很另类。本次参加滇东北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论坛,郎咸平抛开论坛主题,口若悬河大谈特谈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他分析和论断很多地方采取的措施本质就是利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

郎咸平还说,我就以中西部高速公路为例,在中西部建设 [23.07 1.81%]的高速公路有没有车在跑?没有多少车,这就是用钢筋水泥堆出来,消化了钢筋水泥的产能,看起来红红火火的,可是建完了却没有车跑,这立刻产生产能过剩,由于不再需要钢材和水泥,就把这两个行业打回原形,因此中国已经产能过剩,将二次探底。

他还批判了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千方百计疯狂招商引资带动GDP增长的方式,“GDP主要是钢材水泥堆起来的,占到61%,消费只剩下29%”

   不料,郎咸平这个偏离主题的演讲恰恰与当天的那个滇东北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论坛主题相冲突。试想这个滇东北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是期望国家大量支持钢材水泥的,请你郎咸平来的目地是让你喊话支持一下,你郎咸平这么不识趣,不是救火,而是灭火,拨冷水来了。

事实上,郎咸平也发现情况不对头,提前离去。这事也给大家提个醒,今后请这类专家就要注意了,特别是要事先协议好了。

如果谁认为以上的建议是杞人忧天,那么,摘要“穷市长”王敏正的会议总结让大家了解其无奈的心情吧。

王敏正说:郎教授是经济学界的专家,有很多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但我们中国的潜力巨大,我不完全赞成郎教授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9年才46.6%,我们终究要走到70%,甚至75%。我们的昭通包括到贵州的毕节,很多乡村还没有通路,这需要多少钢筋水泥?中央应该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当中,大力的倾斜,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起来,我们的空间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