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 产品开设快一年了,与开设时的火爆场面相反,现门可罗雀了。当初开设时,笔者就在《京华时报》发表了《“一对多”并非包赚不赔》,文中提到:“一对多”不等同于“老鼠仓”,所以很难利用内幕交易赚取暴利,投资者切不可盲目地一哄而上。
事实上,距离向首批基金专户“一对多”客户交出一年期成绩单还有一个多月,但是许多基金“一对多”产品仍然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一方面,未给客户创造超额的绝对收益;另一方面,靠天吃饭明显,并非有什么过人绝招。一对多本靠提取业绩提成赚钱,这样的成绩单也难以给基金公司带去收益。甚至业内传出有些公司对此项业务“萌生退意”。
首先,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起航首年,遭遇开头难。2009年8月18日,基金“一对多”业务在这一天正式开启。9月初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批量发行,一时间受到投资者热捧。
今年以来,由于管理层对基金公司在宣传“一对多”产品作出了严格限制,关于“一对多”产品发行的新闻越来越少。但不完全统计,已有26家基金公司发行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产品数量逾140只。但其发行速度逐渐减慢。到今年2季度,有些公司的专户“一对多”发行甚至停滞。并传出“管理层暂停审批”一对多的传言。实际情况是管理层并未将一对多的审批管道堵住,而是基金公司主动放缓产品申报。去年9月至12月,基金公司发行一对多产品80只,平均每月20只,而今年前7个月,只发行产品60只,平均每月不到10只。
其次,造成“一对多”进入“冰河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资本市场的调整,倾巢之下无完卵。市场量价齐跌,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产品,只要是跟证券市场有关的发行都困难。另一方面,同类产品过往业绩表现并不具备吸引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或是更重要的原因。从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多数专户“一对多”的业绩表现确实不尽人意,不仅没跑赢大盘,而且还输给了股票型基金。尽管经过了7月份的市场反弹,但今年以来,仅有10只产品取得了微利正收益,占比27%。而净值在1元以下的产品数量仍有17只,占比47.2%。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产品挣扎在盈亏线附近。同期,据可统计的590只非机构化阳光私募产品中,200只产品今年内净值增长率为正,占比33.4%,较之基金“一对多”高出5.62个百分点。
造成“一对多”产品亏损面大的原因是,许多基金公司旗下的专户“一对多”产品投资节奏出现了偏差。没有成功抄到底。二季度末,华夏成长一号、博时招行金牛一号、华夏光大成长一号股票仓位较低,分别为37.2%、34.49%、40.18%。可以说在这轮反弹上涨过程中,这三只产品踏空了,数据显示,7月份,上述三只产品净值增长率在5%-7%之间,跑输大市。而它们仅仅是代表而已。
事实上,除了业绩,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起航近一年来,还有许多让投资者不满的地方。“信息披露可有可无。”投资者抱怨,若不是找银行的客户经理询问,没有谁主动提供产品的信息状况。此外,还有投资者抱怨,一个季度一次报告,但不同产品报告内容大相径庭。有些用大篇篇幅谈论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但对市场大幅反弹投资还亏损原因只言片语或根本不提。
基金“一对多” 产品,想说爱你不容易!
(股市有风险, 入市当谨慎)
声明:以下内容为无偿友情链接与新浪和本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