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行情逼迫“阳光私募”洗牌


  两个多月前,市场当时尚在高位,曾经有过不少机构、大客户找过我,希望我能够给出一个可以投资的“阳光私募”产品的名单,我一直没有完成任务。原因很简单:得到的数据、信息太少。我找过多家私募公司,并首先承诺不会公开泄露他们的数据、信息,请他们提供与公募基金同档次的信息、数据,均被他们拒绝了。既然他们不合作,那我就要对我的客户负责,我们做市场研究,要做明明白白的研究者,广大投资者,自然要是明明白白的投资者。

        “阳光私募”,很好听的、自封的名字。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他们有很远大的奋斗方向;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谁是不“阳光”的呢?或者说,他们曾经……。在资本市场上混,仅有一个好名字是不够的,“名”与“实”是否相符,还是要看“阳光私募”的实际行动。上周,“阳光私募”市场上有两件大事情比较热闹,这些情况表明:熊市行情正在逼迫他们洗牌。

        第一件事:有19只“阳光私募”产品未能在报告期内发布当月业绩数据,这远高于以往的观测数据。过去,平均每月仅为3至6只“阳光私募”产品会出现此类现象,而且通常为业绩深陷谷底、不容易翻身的“阳光私募”。按照银监会的规定和信托合同的要求,“阳光私募”必须按时发布业绩。但是,相关信托单位净值书面材料会按要求向受益人提供,而没有强制要求对外公布,或者干脆说白了,就是:业绩好的时候可以公开,不好的时候就保密。

        第二件事:随着投资人的成熟,一批有经验的投资者由单纯的因亏损而发泄情绪,发展到质疑私募产品的信息披露。一些投资者已组成申讨联盟,人数超过50人,并已向银监会递交了投诉材料,要求银监会彻查相关理财产品是否由于违规操作而导致亏损,银监会示将于近期给予书面回复,毕竟有些产品是在全天候地净值折损。

        这两件事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基础市场行情下跌了、产品亏损了、可能亏损幅度很大、无法交代了、耍赖了……。总体来看,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阳光私募”是一个缺乏严格监管的、较为杂乱的市场,风险很大。市场一跌,事情就如退潮般暴露出来了。如果以现在这样的发展规模,遇上2008年度那样的大跌行情,可能闹出来的事情会更大。

        上述事件将会如何发展,已经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由这些事情所牵扯出来的敏感话题:

        第一,“阳光私募”之所以会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他们当初想逃离阳光、逃离监管,追求自由,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国外理财市场上的“私募”概念,从真正阳光的公募基金里出来,打着“阳光”的旗号,做着有限度、有条件的“阳光”理财活动。但这种高度有限的“阳光”常常会被基础市场行情下跌的乌云所遮挡。

        第二,前些日子,笔者还听说过“阳光私募”界的一些人搞起了某种组织,毕竟做个体户的感觉不如以前好。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一些主管机构,希望能够被招安。这些事情听起来很凄凄可笑,这些素质很高的精英们,怎么会这么没有政治头脑呢?试想,在一个和谐的国家里,可以有两个人民银行、两个保监会、两个发改委、两个国务院吗?高智商的人,玩小聪明的把戏。

        个人认为,熊市行情让“阳光私募”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即“不阳光”,或者“有限的阳光”,这件事情很好。这充分说明了市场上不能够、不应该存在这些基于“非阳光”、“非规范”初衷而设立起来的机构。

        同时,这件事情更是给了公募基金一个很好的、很及时的启示:大家一直在追求创新,“阳光私募”所寻求的市场空间、发展定位,是否可以给公募基金的创新发展带来一些启示呢?并且,这种创新的发展方向是公募,是带有新型创新成份的公募,而不是与“阳光私募”具有一些同样缺点的“一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