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产经周刊》陆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华中纸都为何不打价格战》,另外一篇是《孝感米酒如何走出品牌困局》。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孝南经济开发区集聚了维达、恒安、中顺鸿昌、金红叶等全国知名的造纸公司,但却没有造成价格战和恶性竞争。第二篇文章的内容是,孝感聚集了30多家米酒企业,但没有一家米酒企业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彼此之间都打着“孝感米酒”的牌子,相互打价格战,没有一家企业向全国市场进行品牌营销,也没有一家企业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
经济学里有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效应,即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损益性的,一个企业获得的好处并不是以另外一个企业的损失为代价。孝感纸业的例子非常符合这个理论,即各个纸业之间的竞争带来的是整体收益的提高,而又没有给任何一个企业造成福利损失。
帕累托改进的实现,建立在市场扩容的基础上,同时彼此之间又形成了差异性。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坐落在一条街上的各个商场,若一条街上只有一个商场,可能消费者并不愿意到那里去购物,因为可挑选的空间不大;而若一条街上有数十家商场,这条街的人气就会非常旺盛,不仅来各个商场逛街的人数增加了,而且还会带动餐饮、娱乐等产业的兴旺。
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在传统经济阶段,由于每个企业都生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而空间内的需求又是相对有限的,每个企业都想让更多的消费者到自己这里消费,因此彼此之间竞争极为激烈,“同行是冤家”的概念也是这样形成的。
如今,消费者的活动空间变得更为开放,企业仅仅靠商品已很难吸引消费者,他们追求挑选的自由和逛街的乐趣,甚至逛完街之后还希望能享受一餐美食,或能看场精彩的电影。若供给者或服务者分散布局在不同的空间内,就难以对消费者构成吸引力。
同样道理,纸业公司扎堆孝南经济开发区,商家不用再跑第二个地方就可以将全部的生活用纸购齐,大大减少了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带来了孝感造纸业的市场扩容。即使各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变,它们也可以从扩大的市场里分得更大的蛋糕。
此外,造纸企业的聚集还能够吸引配套企业、物流、人才的聚集,降低成本。如维达公司以往要到广东采购包装膜,现在这些配套企业已到孝感投资建厂,每个企业都享受到了这个好处。
反观孝感米酒业,不仅市场空间相对有限,有点封闭经济的属性,而且同类企业甚多,相互之间在外包装及产品外观设计上都十分相似,缺乏个性和视觉冲击力。为了争抢市场,各米酒企业之间纷纷降价以撬动市场,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结果给整个米酒业造成了极大的损伤。
米酒业的这种困境和米酒业的属性紧密相关。我们知道,米酒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很低,产品很难差异化。当产品没有差异化时,若有一个企业创造出了品牌,其他企业就可以搭上这个品牌“便车”,获取收益。然而,一个企业创造的品牌而被多家企业共享的属性,决定了每个企业都不愿投入资金去创造和维护品牌,其结果便是陷入“公共地的悲剧”。
而且,当一个品牌变成公共品牌,一旦某一个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就会累及所有企业,加剧“公共地的悲剧”。以例为证,有一片公共牧场,所有的牧羊人都可以在这个牧场上放羊,每个牧羊人都希望自己的羊能够吃得更多一些,且每个牧羊人都不愿意维护那片牧场,因为你维护了这个牧场,可能让别人的羊吃掉了,结果这片牧场就沙漠化了。
从理论上讲,公共地的悲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反映,破解这个问题需要行业自律,或需要第三方主体的参与,强制性地规范每个企业的经营边界。
对比来看,孝感纸业没有陷入“公共地的悲剧”,而米酒业却深陷泥淖之中,首先在于各造纸企业都是经营规范的大公司,在市场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行业自律性非常强;其次,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而不像孝感米酒那样同质化程度非常严重;其次,孝感纸业没有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运营,而是寻求市场更大的扩容。孝感米酒业则不同,它们首先想到的是“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最后,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时候,政府没有强制性地规范使用“孝感米酒”商标,并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惩罚。
要破解米酒业“公共地的悲剧”,孝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营销“孝感米酒”公共品牌,为“孝感米酒”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避免各米酒企业在封闭的空间内“窝里斗”。
二是各企业要提高行业自律性,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并开发出差异化、创新性的产品。如开发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性米酒。
三是加强执法力度,对没有达到行业标准的企业进行惩罚,避免一个企业毁坏一个行业的悲剧。
孝感米酒需要破解“公共地悲剧”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