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雅加达西部的一个区对Field Indonesia在当地社区的工作进行了解和考察。第一个地区面临三个问题:海水倒灌、洪水和干旱。红树林已经被损坏很多,有人为砍柴烧火的原因,也有自然灾害洪水和海水倒灌引起的损失。以前阻挡海水倒灌的闸门也被废弃了近20年了。


当地社区的群众以前依靠观星象进行水稻种植管理,但是在2006年后气候变化,雨季推迟,人们只好借助项目的指导,他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器具和方法进行降水量监测结合长期的经验进行种植季节调整。很多稻田因为海水倒灌不再适用于水稻种植,所以被改作养虾和养鱼的池塘。但是因为后来鱼虾的价格出现滑落,很多村民想要重新在这一片土地种植水稻,但是由于土壤已经盐化,想要回到水稻种植显得。关于水稻种植,以前只种植一季水稻,现在种植2季已确保收成,而且种植的时间也根据降雨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在第二个社区位于上游地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雨季推迟和干旱。因为气候变化,当地种植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干旱的季节,他们不再使用水培秧苗,而是使用旱培方式(使用SRI系统),即当土壤水分达到某一指标的时候,使用木棍在田里扎出很多眼把稻种撒进去,等待雨水到来。为了控制病虫害发生,当地的农户使用印楝、烟草和另外一种当地的植物制作土农药。为了水稻种植的持续发展,当地人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自己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水稻品种。而这一切得以实施主要归功于FAO的IPM(有害生物综合管理)项目在此长达14年的实施,这14年有相当长的时间是IPM项目撤离的时间,但是措施他们却一直在采用,当地居民也相当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当地的农业系统对IPM的实施相当重视。


我们国家在实施IPM项目工作方面也有近30年的历史了,我不知道有什么地方是可以找得到非常成功的案例,当然我也不排除自己看到的知道的非常局限,以至于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旨在减少农药风险的国际大项目这么多年的实施,农药使用和风险控制并没有显著成效,而农药的生产农药企业的发展当然是蓬蓬勃勃,节节高。
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的骤变,其实就算是老百姓有很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智慧,也会突然手足无措,更别说本身对自己的智慧又是经常处于怀疑并且在不断受到冲击的状态之下。我们对自己生存、生长、生活的环境了解多少呢?话题又回到了对身边环境、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和关联了解和认知上。真希望我能够开办这么个学校,和身边的人一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世界,城市和农村,荒漠和森林……当然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有更多机会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