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玩商品定制只是口号?


国美玩商品定制只是口号?

作者:磐石之心

写下这个题目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国美财大气粗,而且与国美合作的海尔更是公关能力极强。所以我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要真诚,不能有半点疏忽,也不能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只是就事论事,简单谈谈国美与海尔合作定制产品的一些浅见。

国美玩商品定制只是口号?

对于家电企业,这个绝对的传统产业来讲,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因为用户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所以本土家电企业认为创新的价值不是很大,只是注重产品的制造能力,而轻视研发能力。比如,洗衣机从波轮到滚筒的改变,其实也只是形式的变化,仍然存在衣领无法洗干净的弊端。而对于国美这样的家电连锁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类金融模式经营,简单的讲就是依靠占用供应商货款,然后利用这些钱做房地产等更为赚钱的买卖来获取暴利。

为了更多占用供应商的货款,家电连锁企业会疯狂的开店,把盘子铺的越大越好,因为开店成本也要供应商来分担,并且盘子大了就更有叫板的实力,很多供应商对国美、苏宁都有苦不敢言。腰杆硬的品牌则公开向其叫板,比如,海尔、格力就曾多次与国美、苏宁公开叫板。像诺基亚、三星这种品牌也有绝对的叫板实力。

黄光裕被抓之后,国美意识到这种金钱游戏不能继续下去,必须要走出类金融,要回归零售业的本质,那就是依靠差价来盈利。全球市值第一的沃尔玛就是依靠差价获利的,而百思买也是走这种正当的赚钱模式。国美砍掉了很多不赚钱的门店,结束了疯狂扩张,开始回归零售业本质。因此,国美需要想办法提高利润率,需要找到商品提价的方式。

在国外,电信运营商一般会向手机企业定制产品,并独家销售。比如,iPhone在美国就是由AT&T独家包销,这大大增加了AT&T的用户数量,同时也帮助AT&T和苹果都获得不菲的收益。这种高收益的来源主要是因为独家定制,这种近似于垄断式的销售让消费者无法对价格提出异议。

现在国美希望联合海尔定制家电产品,从而实现高收益和高利率。那么他们的想法能否实现?其实要模仿苹果、诺基亚、HTC、摩托罗拉等知名手机企业的销售模式,就必须要产品制造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及真正的差异化产品。这一点是这种合作能够成功的先决条件。

那么,海尔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在品牌方面,海尔无愧中国第一家电品牌,特别是冰箱和洗衣机有着很不错的口碑。但是海尔的产品是否有实现差异化和真正创新的实力呢?对海尔这种家电企业了解的人都知道,类似的家电企业更强的实力在于制造和渠道,而并非研发实力。

在几年前,可能制造能力和渠道可以支撑一个家电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当产业融合时代到来,家电开始智能化的时候,我们的本土家电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做智能家电不再只是依靠制造能力和渠道,而是需要在嵌入式软件和硬件上都有一定的积累,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识,要采取崭新的销售模式和营销模式,而这一切本土家电企业都不具备,甚至他们排斥这些新产品,新营销。

面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家电企业也开始做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无论是页面设计,还是功能都非常差。一个只需要花费几万元服务费就能够做成的B2C网站,却耗资900万去改版,结果仍然是一塌糊涂。而且企业担心网上销售冲击传统渠道,纷纷将网上售价提高,只是将B2C网站作为展示商品使用,并不作为销售主力。

当外资家电企业已经开始做拥有操作系统的互联网电视的时候,本土家电企业还在找迅雷等互联网公司提供下载端口,找做网站的公司搭建一个网站平台。当外资空调企业开始做智能空调,健康空调的时候,我们的空调企业还在因为有无氟,是否变频打口水仗。当外资品牌纷纷涉足android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还在从MTK的方案公司那里购买方案,做千篇一律,功能低级的山寨手机……

如此创新能力,如何做定制产品?所以我对于这场合作感到非常迷茫。当然部分企业卫道士们,可以为这场合作大唱赞歌,但是违心的话说出来也会让人感觉很假,我们应该说真话。面对产业融合的大趋势,本土家电企业的做法让我感觉如同没头苍蝇-乱撞,而且都高喊三网融合,物联网的口号,如果没有真正的技术和产品,这一切都是虚的,都是没有价值的。(磐石之心 消费电子行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