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奋斗”


近日,全经联和中央电视台有线频道“奋斗”栏目开始合作,将在中央电视台拍摄三十分钟的系列访谈节目“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国地产精英访谈录”。全经联网的编辑让我写一篇关于“奋斗”的短文,以把这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传达给朋友们,但接到这个题目后,我却迟迟下不了笔。

首先是这个题目实在过于宏大了,让我联想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觉得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奋斗”所具有的思想境界与意义;其次,“奋斗”所包含的情感也太丰富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尽在其中,从而很难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情来描述它。

也许,这正是“奋斗”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它既有浩瀚无垠的理想,也有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

关于奋斗的早期记忆是从一部叫《创业》的影片开始的,那是上小学时全国火热的一部影片,片子讲述的是王进喜与大庆油田的故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豪迈血性的壮语,连同主人公站在荒漠草原上仰望满天繁星,跳进砂浆里做奋力搅拌的镜头,构成了我对“奋斗”的最初印象。那时,“奋斗”是和“艰苦”、“信念”、“坚韧”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的,是和大庆大寨艰苦创业精神、和两弹一星的光荣连接到一起的。

读大学后,对奋斗的理解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个年代,有一本名为《知识就是力量》的杂志,这是那个年代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八十年代是中国锁国几十年后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知识让我懂得,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奋斗不仅仅是靠精神、靠毅力就可以成功的,更重要的还要依靠知识、科学和综合实力,或者说素质。在十几年的求学历程中,“奋斗”是和“求知”、“苦读”这些词汇连接到了一起的,是和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连接到一起的。

走上工作岗位后,“奋斗”从遥远的理解和想象中走了下来,变成了离自己很近的行为,变成了自身日常行为的重要部分。不甘平庸、折腾、进取、坚持、创新,构成了奋斗的交响乐,在多少次的挫折和失败以后才逐渐明白,真正的“奋斗”不仅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更是与自己斗,是超越自我。

四十不惑以后,再看“奋斗”,更多了一分从容。“奋斗”既要奋发进取,更要顺势而为;既要专业、更要智慧;既要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更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天融地融人;只有这样,事业和人生才能在“奋斗”中获得真正的、持续的成功。

这是我对“奋斗”粗浅的理解。而每个人不同的奋斗历程,赋予了“奋斗”深邃丰富的意义,构成了“奋斗”璀璨动人的风景。

在全经联中,有许许多多的成员,他们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优秀的分子。他们对行业、充满着深切的热爱,对城市、土地、对建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仅专业、智慧、积极,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在从事一份工作,更是在真正的实践着、“奋斗”着。他们的故事,诉说着城市的表情,记录了大众的喜怒哀乐,承载了对人生、对行业的深层次思考。他们的奋斗史,就是中国的发展史,是行业的兴衰史,更是生命的挑战史。

分享他们的故事,进入他们的人生,或许会让我们对奋斗、对行业、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请关注“奋斗”,关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