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新版《红楼梦》也不一定非“忠实原著”不可的


     

其实新版《红楼梦》也不一定非“忠实原著”不可的

 

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从开拍到试播,可谓雷声隆隆,争议不断,什么演员像不像、服装真不真,什么铜钱头、杨二簪花、艾佛森小辫,几乎每天都能弄出些新动静来。在剧集未亮相时,李少红、叶锦添们给出的答复是“出片再看”;如今算是出片了,可争议、批评的声音非但没变小,反倒越变越大了,这回他们的答复是,这样做是忠实原著,人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意境,只有我这部新版,才表达得原汁原味。

新版《红楼梦》是不是忠实了原著,这个当然同样是有争议的,笔者的朋友陈林就十分激动地写下长篇大论,力图证明这部影片和曹雪芹的原意大相径庭,“忠实原著”纯属自说自话。不过这样的争论,说到底属于“红学”的层面,对于普通电视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无非是一部好看的《红楼梦》电视剧罢了。

其实仔细想一下,新版《红楼梦》还真不一定非“忠实原著”不可,因为在此之前,文艺界公认的两部最成功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其实都不怎么“忠实原著”。

第一部是越剧电影《红楼梦》,在87版《红楼梦》电视剧问世之前,徐玉兰、王文娟塑造的宝玉、黛玉,基本上成为宝黛的“定型照”,越剧《红楼梦》也一度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红楼墙”。可这部《红楼梦》就不太忠实原著:贾家四姐妹人间蒸发,王史两家也只剩下俩老太太,在曹雪芹笔下和荣宁二府形成鲜明对比、春光旖旎的大观园,被描绘得仿佛禁锢年轻人身心的大监狱,而原本慈爱怜惜黛玉的史母,也被塑造成拆散宝黛的主谋之一。尽管这样的改动是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但公平地讲,如此删削后的《红楼梦》,只是一个片段或节录(还是修改版的),顶着《红楼梦》的大名,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至于脍炙人口的87版《红楼梦》,事实上也不是“忠实原著”的典范。当时正是“探佚派”走俏的时候,好几个版本的红楼续书在市面上热销,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电视机情节,在这部电视剧的后半段,完全甩开了高鹗的续书,不少地方(如史湘云的命运等)也和前80回留下的线索咬不上弦,不管是为什么,连主线都修改过的文艺创作,在“忠实原著”方面不能说做得很好。

然而这两部在“忠实原著”问题上表现并不合格的改编作品,却在推出后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热烈追捧,至今仍被奉为艺术和市场双成功的经典,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制作方为了“忠实原著”,甚至不惜找个“说书人”整段朗读原文,却仍遭来非议,这究竟是为什么?

说到底,《红楼梦》只是部小说,不是历史、甚至都不是历史小说,书中人物真真假假,书中时空背景也扑朔迷离,忽南忽北,非明非清,这样一部原本就在虚构、在创作的文艺作品,改编时同样虚构一下、创作一下,也是很正常的,除了红学家等少数人,大多数观众也不会过于挑剔。

但虚构固然可以,不好看就不可以了。普通观众或许不知道红楼梦有什么甲戌本、庚辰本,却差不多都知道,红楼梦是美的:美的少男少女,美的衣服,美的音乐和场景。不但如此,他们不苛求新《红楼梦》一定要忠实原著或旧版,但谁都希望看到动人的情节,逼真的剧情和细节。

越剧电影《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恰在这些方面满足了观众的口味,尽管越剧中的演员清一色“女演男”,且“男”女主演岁数偏大,尽管87版的演员回头看时,也并非是国色天香,但观众却接受、认账,认为这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红楼、大观园和十二钗。

与之相比,新版《红楼梦》的问题便一目了然了:不美。

铜钱头也罢了,可是顶着铜钱头的少女贵妇,一个个造型怪异;艾弗森脑袋也罢了,可顶着这头古怪小辫的宝玉,怎么看都不像个万人迷的翩翩佳公子;服装像不像那个时代也罢了,可总不该弄那么些一望而知的劣质面料,弄得不像钟鸣鼎食的贵族,倒似爆发的布头掮客;大观园的布局、背景音乐的意境像不像那么回事也罢了,可总不该怎么看怎么像《橘子红了》,怎么听怎么瘆人。

道理就这么简单:其实不忠实原著真的没什么,不像当年的旧版本就更没什么,观众不会在乎,但不像观众心目中的红楼,问题就比较大了,非但不像,而且不美,问题恐怕就更大了。

特别的东西总是更容易被人记住,再过20年,人们也许同样忘不了这部被戏称为“天雷梦”的新版《红楼梦》,但那个顶着铜钱头、在异样光影中伴着怪异音乐出场的黛玉,恐怕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