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魔力


  书的魔力

伍绍东/文

每一天,都有父母热切地给孩子读一本书,但只有少数父母知道哪些是真正的好书;每一天,都有孩子进入学校,开始系统地读书,但只有少数孩子知道书的魔力。

多数父母还在告诉孩子,要如何凿壁偷光,丝毫没注意到这损害邻居财产的事实;多数父母还在灌输给孩子,唐朝张巡抗击叛军如何的英勇和爱国,丝毫不顾及到他吃人肉的事实;多数父母告诉孩子要学钢琴,学电脑,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却没有告诉孩子,如何独立,如何怀疑,如何有自己的主见,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学会爱,如何宽容。

因为父母自己并不拥有这些。他们做孩子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值得阅读的。人和书的相遇,是一件多么有缘分的事。而真实的人生,皆在相遇。

只有少数孩子,并不把阅读当成无足轻重的事,他年复一年地对文字感到惊讶和痴迷,并努力去使用它。他学会第一个字,读懂第一句诗,读懂第一句格言,读懂第一篇童话,他为此而狂喜。

这些孩子的第一次惊喜,类似于一些初民的习性和思考方式:印地安初民,春天耕地的时候,要将马蹄上的铁取下来,因为,大地母亲春天正在怀孕。

后来,当多数天赋平庸的人将阅读能力,很快用在读商报或娱乐报的时候,那少数孩子仍为当初的文字而疯魔,因为这些文字古时候曾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孩子很早就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小说,他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诗书和小说的世界,一步一步发现,这个世界何其辽阔、何其气象万千、何其让人幸福——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而步入春柳春花满画楼的初唐;由“七月流火”而倾听先民的歌谣,回到人类的童年;由“无边落木萧萧下”而迷失在杜甫的草堂;由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文章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由第一篇童话故事,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庄子和老子,孔夫子和孟夫子;由每一篇文章,体味出每一颗心,见出每一个面孔,通过许多的书,见出人类整体的容颜。

这简直是一个梦,梦辽阔。

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这一套书,“社科经典轻松读”,试图把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思想精华,尽可能早的与孩子相遇。这并非揠苗助长。因为幼年遇见的东西,是生命的底色,是精神的家园,是你以后所要寻觅的故乡,老来仍在受益。这样,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片自留地。

这套书的目的,就是在这片自留地上,种下一棵知识树,每棵树上的枝桠、新叶、果实,都曾是过往那些长辈苦苦求索的结果,而孩子,得怀着谦卑和感恩,品尝这些知识的果实,并不断让自己的知识之树长出新叶。这套书的最初愿望,就是想给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种下一棵“知识树”。这样,在他身体成长的时候,他的精神也在长成。

这棵知识树上,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王”奥勒留的《沉思录》,“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人文主义学者房龙的《宽容》……

这套书里的每一本的内容,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在其流星般的一生中,所写下的一本传世之书。此即“一个人、一生、一本书”,现在正与您相遇。

这套书并非这些著作本身,而是它们的导读。导读者都是很优秀的“思想导游”,为大学教授,是每本著作的对应专家。好的导读者能让孩子对某本书砰然心动——记得我读初中时候,第一次迷上《瓦尔登湖》,就是因为徐迟的一篇导读的开头:

 

在你阅读本书之前,请你保持安静。如果没有安静下来,请先不要读这本书。

 

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把本套书的内容定位于:让经典成为通识。这套书的内容,是试图让人类精神史上的那些精华、那些经典,变成你能接受的常识。并且,期待少数人从此痴迷于书的魔力,通过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去发现这个广大恢宏的世界。

周国平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推荐,因为他发现,如何让经典成为孩子能接受的常识,的确是一件值得做的大事,而且一直都应该做却没人来做成。本套书,拟从人类思想精华中,选出100本,分10辑,请中国最合适的专家,把这件大事做成。我以为,这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