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书《推背图》连载之三十六


  第三六象己亥 乾下巽上 小畜

  谶曰

  纤纤女子

  赤手御敌

  不分祸福

  灯光蔽日

      颂曰

  双拳旋转乾坤

  海内无端不靖

  母子不分先后

  西望长安入觐

  金圣叹:「此象疑一女子能定中原,建都长安。」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

  【纤纤女子 赤手御敌】

  「赤手」:用拳,指义和团。义和团原名义和拳。

  「纤纤女子」:义和团的红灯照,由年轻女子组成。

  「御敌」:指义和团和洋人开战。

  【不分祸福 灯光蔽日】

  「灯光」:红灯照。同时指慈禧太后无知,不分吉凶祸福,以为义和团和红灯照能「灯光蔽日」。

  2. 解颂

  【双拳旋转乾坤】

  「双拳」: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本句指义和团在国内闹得很厉害。

  【海内无端不靖】

  无风不起浪,指八国联军的战火,不是无故而来。

  此时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已被软禁。1900年慈禧命令清军配合义和团灭洋人。义和团的铩路扩大

  化了……慈禧同时向11国宣战,攻打所有外国使馆和教堂。这才引来八国联军侵华。

  【母子不分先后 西望长安入觐】

  指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史称庚子事变。

  「母子」:光绪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光绪名载湉,是慈禧的亲外甥,又是慈禧丈夫咸丰帝的亲侄子。慈禧之子

  同治帝19岁死,立4岁的载湉为帝,慈禧以母亲的辈份再次垂帘听政。

  「不分先后」:同时。

  「长安」:西安旧称长安。

  「入觐」:进见皇上或皇后。

  . 解图:

  图中一女子右手提灯笼,左手持折扇,正是红灯照的标准装扮。

  一汉装女子骑马策鞭,指慈禧太后,当时慈禧太后是清朝实际的掌权者,换为汉装逃出京城的。

  图中一小官沿路跪接,喻指当初的沿途接驾的盛况。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就领了几十人。但是赶往西安的途中,护驾勤王的官员、部队就有四五万之众。

  图中方位:出逃向西,喻指逃往西安。

  4. 文 征解图:

  卦为「小畜」,下为乾,指天;上为巽,指风。本卦为「密云无雨之象,蓄养实力之意」,运势「宜忍耐蓄养实力,静待时机」,「若诉讼则败」。

  卦象之意和上一象类似。李鸿章做了替罪羊被贬为两广总督,朝中无人能劝谏慈禧,朝中反对「兴拳灭洋」者都被铩……

  二、辨析

  有不少人把本象颂的后二句解释成慈禧和光绪在两天内相继死去,笔者以为不妥,因为:

  1. 「入觐」也没有去世的意思。

  2. 二人死也不是「不分先后」。

  3. 她们去世是在1908年11月,在本象所述事件8年后,还在《推背图》下一象之后,跟本象的图文(前二句)不是一回事,而《推背图》每象都有一个明晰的主题,不是杂乱的流水帐。

  也有人把此象解出东太后慈安的,其实慈安1881年已死。

  三、震惊世界的恐钸

  现在的影视片,基本演出了这段历史。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习拳练武,设神坛,男人习练金钟罩,宣称有神符护身,枪炮不入。

  义和团在天津有一种专收妇女的拳会,叫「红灯照」。入会女子穿红衣红裤,右手提红灯,左手持红折扇,年长的头梳高髻,年轻的绾成双丫髻。首领外称黄莲圣母,内称大师姐。会员跟大师姐静室习拳,声称习成后可以腾空飞起,红灯一掷,一片火海。当时还有个别由中年妇女组成的黑灯照、花灯照等。

  义和团早期的宗-旨是反清复明,遭到镇圧后,1898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开始在直隶涿州(河北涿州)、保定(河北保定)一带,铩害铁路上的西方技术人员。外国使馆要求清ZF保护。慈禧却亲自召见义和团头领曹福田,称义和团为「义民」。曹向西太后保证,他的法术可以把天下洋人搞定。慈禧大喜过望,命其剿灭洋人。

  于是,义和团风起云涌,席卷北京、直隶(河北)、河南、山西数省。洋楼、铁路、电线,电灯、钟表、火车等洋物全被砸被烧……穿西装的、戴(洋)眼镜,甚至家里翻出火柴[1]的百姓也被干掉了!(另有些省的大臣暗抗清廷,未卷入拳乱。)

  驻京公使纷纷要求清ZF保护外侨。可是等到领馆的电报通讯中断之后,慈禧就下令清军和义和团攻领馆,当时凡是有异议的大臣,都被处死,随意称某人信洋教或倾向洋人就可铩戮。1900年5月25日,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向所有跟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宣战。

  日、俄、德、英、美、法、奥匈、意八国,组成联军,由天津大沽港登陆。6月18日,攻陷天津,7月20日,攻陷北京。入城后,洋人发现使馆和一些教堂并没有被攻破,因为有机枪的护卫,数万义和团和清兵都无济于事。

  英美有所克制,德、日、法军则疯狂报复,屠铩百姓。联军奸霪、抢劫、劫掠文物[2]。

  俄国趁机出兵20多万,70天就占据了东北全境。

  西太后裹挟光绪,化装成汉人,在城破时逃奔西安,并急派李鸿章向八国乞降。

  列强强烈要求瓜分中国,中华面临亡国肢解!

  这场中华历史上空前的危机,已经在《推背图》下一象恭候多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眼镜在当时叫洋眼镜,是西洋传来的。火柴在当时叫洋火,也是泊来品。

  [2] 清宫秘藏的《推背图》就是这时候被抢走,又被华商从英国买回来,民国时得以刊行。

 

 

  第三十六象(原五五象 乾下坎上 需)甲午战争 弃朝割台

  谶曰

  惧则生戒

  无远勿届

  水边有女

  对日自拜

     颂曰

  觊觎神器终无用

  翼翼小心有臣众

  转危为安见节义

  未必河山是我送

  金圣叹:「此象有一石姓或刘姓一统中原,有一姓汝者谋篡夺之,幸有大臣尽忠王室,戒谨惕励,一切外侮不灭自灭,虽乱而亦治也。」

  1. 解谶

  【惧则生戒】:意指李鸿章、丁汝昌等审时度势,畏惧日军而采取保守战略。

  【无远勿届】: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远」:北洋舰队的舰支大多都称某「远」舰,诸如定远、致远、镇远等。

  【水边有女 对日自拜】:点出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主帅:提督丁汝昌。

  「水边有女」是「汝」字,「日自拜」是「昌」字。

  2. 陈曦解颂

  【觊觎神器终无用 翼翼小心有臣众】

  「觊觎」:音鲫鱼,想得到别人的东西。指日本想吞并中国之心。

  「神器」:国家祭祀天地的神器,喻指江山社稷。

  本句指日本想吞食中国江山,终就是没用,小心清朝有忠臣良将。

  【转危为安见节义】(陈曦试解)

  「见节义」:臣众中有两人「见节义」。

  一是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定远」号战舰飞桥炸裂,丁汝昌从空中坠落重伤,仍坚持指挥——初「见节

  义」。威海卫战斗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等自铩殉国,是为再「见节义」。

  二是甲午战争战败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廷到日本谈判,日本提出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并陪银2亿两的天

  价,李鸿章拒绝,后遭到暗铩,幸免于难,但他仍不屈服于日本,这也是「见节义」。

  「转危为安」:也是两次。

  一次是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以惨重的代价打跑了日军舰队,清廷一时「转危为安」。

  另一次是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置生死于度外,不接受卖国条约,最后日本扬言再发兵,光绪帝回电报,下令接

  受日本的条件,签订《马关条约》,大清得以「转危为安」。

  【未必河山自我送】

  山河国土不是丢在我们「臣众」手里,是丢在腐b懦弱的朝廷手里。

  李鸿章受光绪的指令,签订《马关条约》后回国,光绪和曾经主战的「爱国大臣」把罪责都推到了李鸿章头上

  ,李鸿章成了头号卖国贼,被贬为两广总督。

  3. 解图

  图中一人扶持倾倒之树,喻指:丁汝昌扶清(倾)。喻指丁汝昌为代表的忠臣支撑清朝,仍无法改变清廷的覆灭的命运。16年后,清亡。

  扶持倾倒之树,在《推背图》中,喻指支撑社稷。如第四象的「已倾大树仗扶持」。

  4. 文 征解卦

  卦为「需」,为「密云不雨之象,待机而动之意」。大象为:「不能急进,急进反见凶险」。

  这正是本象甲午战争的卦象。李鸿章和考察过日本的丁汝昌都提出「战无胜算」,李鸿章已经暗自与日本外务

  大臣小村寿太郎斡旋,小村答应拿到贿银100万两后,日军从朝鲜退兵。可是皇上和爱国大臣决不辱国,必战。

  结果惨败割地,还赔银2亿两。

  二、史实精要: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中日争夺朝鲜。朝鲜原是清廷的属国,清兵在朝鲜驻军。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鲜。7月,日

  军偷袭牙山口外丰岛的北洋水师,并进攻朝鲜牙山附近的中国驻军。8月1日清ZF对日宣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今辽宁东沟附近海域同日舰遭遇,爆发了黄海海战。北洋舰队10艘军舰,「致远」

  号等5艘被击沉,4艘负伤。「定远」号飞桥炸裂,丁汝昌坠落重伤,仍坚持指挥,击溃了日军。日旗舰「松岛

  」等五舰受重创。

  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企图「保船制敌」。结果日军11月攻陷大连、旅顺。1895年1月,日军水陆夹击,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等将领自铩殉国。

  1895年4月,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银二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放弃朝鲜。

  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成为日本的一个省。

  清ZF以洋务运动自救,终以甲午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不是洋务运动本身的失败,而是**体制利用洋务运

  动达到自救目的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