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无需过度炒作


    申遗只是一项保护活动,不要过度炒作,不要给它更多不必要的期许,成败与否,要理性看待,理性的发展。申遗这块牌子,只是一个文化保护的牌子,它还不是“金字招牌”,需要切实的发展,才能将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

 

  中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38分报道,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目前正在巴西举行,去年申遗受挫的“嵩山历史建筑群”改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继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即将于近日接受大会的审议。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按照一个国家一年单类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我国的“申遗”之路还要奋斗百年以上。大家为什么都热衷于“申遗”?世界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天在线酷评请来文化学者裴钰。

 

  主持人:去年“嵩山历史建筑群”参与了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申报,结果铩羽而归。今年更名“天地之中”之后再度出击,有哪些新的变化?

  裴钰:主要是申报的主题概念变了,变成“天地之中”了,这个概念的中文意思也许难懂,但英文翻译则是“Centre of Heaven and Earth”,通俗的解释,就是即天堂和人间的中心,非常好理解和辨认,更便于国际化的理解。

 

  主持人:现在全国都有“申遗热”,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一个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发展经济就一定得先戴上这世界文化遗产的帽子呢?

  裴钰:世界遗产资源并不直接等于旅游资源。把遗产资源变为旅游资源的时候,需要转换,归根到底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只有文化遗产、世界遗产,而没有很好的发展,仍然获得不了一个很好的收益。广东省没有世界遗产,上海市也没有世界遗产,但是它们的旅游业在全国来讲,是数一数二的。这证明世界遗产只是一个必要条件,需要拿出一个务实的方法和务实的做法,去切实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永远是硬道理。嵩山此次如果成功,当然值得高兴和祝贺。但万一不成,也没有关系,慢慢来,少林寺我们79年就开始开发了,30多年即使不是世界遗产,照样发展得比较不错。

    申遗只是一项保护活动,一种程序,不要过度炒作,不要给它更多不必要的期许,过高的期待都是不太好的,要理性看待,理性的发展,经济需要理性,而文化保护也需要理性。有了申遗这块牌子,只是一个文化保护的牌子,它还不是“金字招牌”,务实的发展还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