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日前报道,沪深交易所已在不久前就上市资源的分配达成初步共识:新发股份超过8000万股的非金融企业将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低于5000万股的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间部分则由上市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而金融企业的IPO则按照4亿股的新发股数标准划分。如果不出意外,这一举措将于今年11月份执行。
沪深交易所对上市资源的这种重新划分,显然是深交所近一年来新股发行的火爆让上交所“眼红”了。因为此前,沪深交易所挂牌企业有不成文的划分界限,即以1亿股为主要基准。这次沪深交易所就上市资源重新划分,上交所有与深交所争抢上市资源之意。
但沪深交易所上市资源的重新划分显然与沪市的定位并不相符。众所周知,沪市的定位是蓝筹股市场。在沪市上市的公司要求是一些大企业、蓝筹公司,其IPO时的流通股本要达到1亿股以上。而如今,沪市蓝筹股市场的目标还没有建成,就要来与深市争抢发行流通股本在5000万股到1亿股之间的中小企业,如此一来,沪市建设蓝筹股市场是不是要挂羊头卖狗肉了呢?
其实,沪市如果要坚持建设蓝筹股市场的话,就应该一心一意抓蓝筹公司上市。但现在上交所却来与深交所争抢中小企业上市资源,总不会是蓝筹股市场已成无米之炊吧?倘若果真如此,这只能说明上交所的工作没有做好,因为目前至少还有一批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还没有回归,而这些红筹股的回归,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走国际板这个平台的。毕竟推出国际板的阻力还是很大的,中国股市没必要在短期内推出国际板来让外企来中国圈钱。当然,如果上交所确实认为蓝筹股市场上市资源枯竭,那么上交所就该反省一下沪市蓝筹股市场的定位是不是要改一改了。所以,除非沪市不再定位成蓝筹股市场,否则,就不应向中小企业“抛媚眼”。
而且,这种按发行股份数量多少来确定上市地点的划分方法,本身就不科学。企业IPO重要的是融资额度而不是发行股份多少。只要发行价格上去了,融资额上去了,发行股份少一点,这是上市公司与大股东都求之不得的。象海普瑞发行股份只有4010万股,但由于发行价格高达148元,最终融资额高达59亿元,这样的融资额甚至比很多主板上市公司都多。既然发行少量的股份就可以融入大量的资金,发行人还有必要在乎是发行5000万股还是1亿股吗?而由于目前深市中小板、创业板新股发行的市盈率要高于沪市主板,就发行人及保荐人来说,他们当然更愿意选择在深市发股了。就是那些原本准备发行过亿新股的公司,恐怕也都想着如何减少发行规模去深市发股呢!
所以,作为上交所来说,重要的是要增强沪市吸引力。如果一家公司股票在沪市上市后只能是高开低走、股价呆滞,那么,沪市就只能是慢慢地为投资者所抛弃,为发行人所抛弃。如何增强沪市的吸引力,维持沪市股票的活跃程度,这才是上交所更应该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