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好战,另一些人则逆来顺受?为什么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刚性十足,换了一个年龄阶段甚至过了一段情绪就会变得温文尔雅?
有些人横刀立马,充满舍我其谁的豪迈潇洒与霸气十足;另一些人则甘居人后,甘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与支持者。有些民族英雄开疆拓土,甚至在安定之后依然穷兵黩武,另一些国君却会保境安民,敬为上忍为先?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人对阴阳的研究成果。
人的思想有阴性与阳性之分;执政者也是如此;国家更是如此。
当一个人被激怒的时候,在心智中起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以阳性的成分为主;相反,当一个成熟的人理性战胜了情绪,阳性的成分往往会让位于阴性的谋略。
当人被阳性的好战情绪所驱使,就会以侵略性扩张性的行为作为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穷兵黩武,打天下;而阴性则体现在爱好和平,以保境安民自卫反击为主要行为原则,具体表现为休养生息,文治天下。
古人以出将入相为人生成功的境界,将军讲究的是冲锋陷阵,马革裹尸;为相者则力图化干戈为玉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假如出将者主导为阳,那么入相者主导为阴。
将军之功劳在于勇猛杀敌,文人的力量在于通过外交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比如游牧民族的扩张,比如重商主义者与重农主义者之间的冲突,殖民主义者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由是观之,我们不难理解英法之争的那段纠结的历史。
虽然英法是作为盟军的关系针对中国晚清发动侵略的,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依然是阴阳的缩影。
英国先行出现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以及资产阶级的萌芽,因而在近代英国人的气质之中难以避免地要出现阳性侵略与扩张的特色;反观法国,在英法战争时代不仅依然停留在以农业为核心的封建帝国时代,而且即使是文化,都仅仅是以文学为主的启蒙运动。所以拿破仑皇帝最终被欧洲联军战败,遭受滑铁卢惨败之后就一蹶不振,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了。
不管是物质财力的多寡,还是绝对人口的对比,以及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在竞争之中谁的力量更强大,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判断的事情了。加之法国的封建帝国已经行将暮年,英国的资产阶级刚刚处于青春旺盛的阶段,从激进与保守的意愿与力量对比,更是不需要去争辩的了。
即使现在英法在国际社会之中的话语权份量少了许多,但继承了英国人的衣钵的美国确是在崛起过程中不断地在扩张,不管是文化、信仰与意识形态形式的扩张,还有过错动用贸易、资本、货币政策之类的武器,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所以中国古人的温文尔雅与法国人的温馨浪漫都是主旋律,从本质上都属于以阴性为主的国家。表现形式都是集权,国王与皇帝极度挥霍无度,家天下,不同的仅仅是法国有多个党派轮流执政,在争吵与彼此斗争之中寻找平衡点,百姓多少都会得到一些利益,相对而言,中国的政局更稳定,执政党的意志往往通过政府意志而直接上升为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的执行。
从这种角度而言,中国政权与国家的阴气会更重一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文明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也有坚韧的生命力的支撑。
贾春宝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