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感恩·感动与爱的传承——有感于民间捐助有些冷


施恩·感恩·感动与爱的传承

 

——有感于“枣庄市民间捐助有些冷”

 

袁袤翔

 

施恩·感恩·感动与爱的传承――将这几个词纠结并链锁成标题,起因是枣庄市一位慈善工作者面对“民间慈善捐助有点冷”的现状发出的慨叹——“不是说枣庄人、枣庄的企业家没钱,现在到街头看看,街上跑得越来越多的宝马、奔驰等好车,已不新鲜,关键是市民、社会慈善意识淡薄,很少有人在挣了钱后,会想到回馈社会。”

据报道: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慈心一日捐”,枣庄市慈善总会2009年收到来自社会、民间的自发捐款只有四笔,三位市民和一家民营企业共计86200元的捐款。今年以来除“玉树地震”,只收到一位市民自发的社会捐款。面对如此“寒意袭人”的慈善窘境,这位慈善工作者的上述慨叹透露出的期待与无奈溢于言表。

共鸣着他的期待与无奈,思想的翅膀便忽闪出“施恩·感恩·感动与爱的传承”这一链锁式延伸的话题——

施恩不图报,需要“德财兼备”的精英践行

施恩不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大凡扶弱济困仗义疏财者,无不备受尊重。但是,这些年“逐利思潮”的滥觞,导致“施恩不图报”美德日趋淡化,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成了许多财富创造者和财富拥有者的共性思维,每遇带有捐赠性质的“公益”活动,考虑回报的不在其少。君不见,那些在各类捐赠仪式上慷慨陈词宣称解囊捐赠的人在获得预期宣传效应之后竟然食言的案例,让多少受赠者陷入空欢喜的尴尬;那些居高临下“送温暖”的官员面对电视镜头做作地表演着“亲切关怀”,让多少贫困者众目睽睽之下认可精神的贫贱;更常见的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他们或响应号召、或自发地带上区区礼物走进敬老院或者失学儿童身边,刻意追求的却是媒体关注形成的软广告效应……这些别有目的的所谓“慈善”,已基本上背离了它的本质属性。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即便有“德财兼备”者践行慈善,也会担心被公众“类同”而不去追求主动,若是没了颇有声势的倡导、发动甚至“摊派”,也就不再大张旗鼓了。长此以往,民间捐赠的善举“有些冷”便不足为奇了。

其实,一个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创造或拥有物质财富,还在于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慈善捐赠,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益公性”,应为其最本质的特征。这需要“德财兼备”的精英们积极践行。

滴水思涌泉,需要“知恩必报”的精诚互动

说到这个层面,想到了今年春晚赵本山小品《捐赠》。它艺术地提炼并大内涵地演示了生活的真实——需要受助的群体大有人在;感恩也别乱致谢;有爱心能善举的人总有诸多无奈。尽管受助的寡母提着与其贫困身份极不相符的名酒登门致谢甚至“以身相许”受到广为诟病,我觉得这也是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传统美德的肯定。

知恩图报,关键在于一颗“感恩的心”。有了“感恩的心”再付诸行动,就会让施恩善举在感恩中互动催生一种感动。由此想到一个不幸孩子的感恩之举——他叫黄舸,湖南长沙人,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病只能活到18岁,为了治病,受到了众多好心人的爱心捐助。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到2006年,3年,13,000公里,87个城市,一辆三轮车载着父子俩向30多位好心人当面致谢在感恩之旅中,黄舸创造了医学奇迹,安然度过了18岁生日。黄舸的感恩之举感动了2006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十大人物《颁奖词》说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黄舸走了一年多了,但是黄舸的“感恩之旅”留下的感动是永恒的。他在昭示:感恩与感动是爱心传承的最基本链条。爱的奉献是感动的源泉;感恩是对感动必然的回报;执著的感恩创造着新的感动;新的感动引发着新的感恩……在此基础上,创造感动者,“施恩不图报”;执著感恩者,“滴水思涌泉”;感动与感恩的欣赏者,见贤思齐,起而效之,爱的传承就会永无止境。有了永无止境的爱心传承,人间真情的涓涓细流就会凝聚成浩瀚汪洋,让每一个人都有着享用不尽的温暖。因此,作为必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动并创造感动,学会感恩并欣赏感恩,学会传承并实践传承,让爱的温暖生生不息地洋溢于我们的社会,包围着我们每一个人。

爱心大传承,需要“见善思齐”的良好氛围

施恩与感恩的互动产生感动,感动感染着更多的施恩感恩催生新的感动。这是一个爱心的大传承。实现这一爱心大传承,需要“见善思齐”良好氛围。这一氛围的营构,则需要对施恩不图报与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作出全面的弘扬与倡导,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只有如此,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感恩、感动与爱心传承,这样一种友好互助并共生的人际关系,才会成为我们新时代必然的主弦律!

 

附报社稿约和背景新闻

 

袁老师:您好,如有时间,想请您帮忙给我们写下下期的话题,资料在后附上,谈谈你对这事的看法,观点,千字左右。有劳了,在此先谢过。

                                                            

背景新闻:我市民间慈善捐款有些冷

 

 日前记者在慈善部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民间慈善捐款情况不乐观,处境尴尬。

在我市某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近两年该区慈善捐款的一组数据:2009年“慈心一日捐”,收到捐款1072698.8元,区直企业捐款331101元,社会个人捐款为零;2010年“慈心一日捐”共计1316744.9元,区直企业捐款145549.6元,社会团体、民非19554元,开发区企业61427.5,社会个人捐款400元(2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除了突发的灾难事件如玉树地震,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他们所得的慈善款项只是带有政府行为的“慈心一日捐”,来自社会、民间的慈善捐款几乎是空白。“今年为了表彰一些企业为慈善事业所做的贡献,我们专门设立了‘慈善明星企业’奖,但是发不下去,没有企业敢接招,因为一旦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号,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每年要掏出一些钱来做慈善事业,这成了他们的负担,没有人愿意要这个荣誉,而我们在去南方考察时,许多南方的企业、老板为了挣得这个荣誉挤破头,有些甚至不惜花大价钱跑关系走后门。和人家比,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这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在市慈善总会,记者了解的情况更让人感觉到我市民间慈善捐款的确 “寒意袭人”。据有关人员介绍,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慈心一日捐”,2009年他们收到来自社会、民间的自发捐款只有四笔,三位市民和一家民营企业共计86200元的捐款。今年到目前为止除了“玉树地震”,只收到一位市民自发的社会捐款。在谈到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时,这位工作人员给出了如此解释,“不是说枣庄人、枣庄的企业家没钱,现在到街头看看,街上跑得越来越多的宝马、奔驰等好车,已不新鲜,关键是市民、社会慈善意识淡薄,很少有人在挣了钱后,会想到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