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矿工的生命


    ■王攀(商报评论员)

  

  写下这个标题,倒吸一口凉气。

  谁偷走了生命?我们习惯用死神、魔鬼作喻。而偷走矿工生命的死神、魔鬼又是谁呢?在一些煤矿里,有矿工把每次下井视作挺进“鬼门关”,那些死里逃生的矿难幸存者感受最深。

  面对频发的矿难和那些猝然而去的生命,从中央到地方,对煤矿安全生产都是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件,不可谓不多、不全。可尽管如此,矿难仍旧眷恋着人间舞台,一些“鬼门关”仍像吞噬生命的死神、魔鬼,等待着活生生的矿工……

  审视这样的残忍和冰凉,我们必须追问——谁偷走了矿工的生命?

  偷采滥采是主因

  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几乎每一次矿难,都有人祸的影子。

  而在各种人祸当中,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是:非法违法偷采滥采。以河南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煤矿事故为例,分析事故原因,可以发现,都不是正常生产中出现的事故,而是一些黑心矿主视矿工生命如草芥,无视政府关停、整顿的禁令,无视法律、铤而走险,偷偷摸摸违法生产、顶风生产造成的,都属于典型的违法违规生产。

  比如,3月15日发生在新密、造成25名矿工遇难的煤矿事故,事发煤矿“六证”不全,属违法生产,顶风生产;3月31日发生在伊川,造成44人死亡、4人失踪的煤矿事故,事发煤矿原本属于关停整顿,至今仍为技改期;6月21日发生在平顶山、造成49名矿工遇难的煤矿事故,事发煤矿原本在6月7日晚就已经被断电,但矿长私自接通电源违法组织生产……

  可以说,正是这些不规范的煤矿、利欲熏心的矿主,才导致了接二连三的矿难。

  

  罚不当罪是根本

  “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这是荀子的话。意思是,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违法成本低、收益大,是当前非法违法偷采滥采的根本。比如,伊川“3·31”矿难,事发伊川国民煤业有限公司曾在2009年5月就发生过瞒报事故,矿长王国政被判缓刑。但就这么一个缓刑犯,竟然仍旧违法、顶风生产,最终酿成44人死亡、4人失踪的惨剧,以血的事实,证明了“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矿难发生,一个是矿主非法违法生产的责任,另一个是政府监管不力的责任。前者是法律责任,后者是行政责任。每次矿难,尤其是影响较大的矿难,相关领导就可能面临停职的危险,这是行政监管失职理应承担的责任;但也要看到,违法矿主的法律责任才是关键,以什么样的处罚,遏制其违法冲动,需要一个准确的考量。

  经济赔偿和处罚已经被证明不是有效办法,只会促使违法矿主更疯狂的举动。而当矿工生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交易的时候,矿主视矿工生命如草芥就属必然,唯一不同的,是贵草,还是便宜草,但归根结底都是草芥。所以,依法重罚、严惩,彻底压住煤矿非法违法偷采滥采的邪气才是根本。

  

  官煤勾结是羁绊

  一些煤矿企业为何敢于违规经营,不把监管当回事,除了利欲熏心之外,还有权力作祟。

  煤矿非法违法生产的邪气,在于背后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地方官员在暗中支持,这些官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上的联系,不少人甚至直接在煤矿拥有股份。煤矿矿主跟一些官员串通起来,结成了利益小集团,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惜牺牲矿工的生命,也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官煤勾结。

  正是认识到官煤勾结的危害,2005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限期投资煤矿的官员和国企领导一月内撤资,给违规煤矿的整顿工作下了最后通牒。但现实中,各种参与或变相参与煤矿经营的官煤勾结,仍旧非常普遍;有些煤矿之所以屡关不停,就在于权力撑腰。

  可以说,官煤勾结是煤矿监管无法有效落实的最大羁绊。在权力的肢解下,哪怕是再完备的监管制度和措施,都会被化为无形。

  

  兼并重组是方向

  行文至此,再探问谁偷走了矿工的生命,谁把煤矿搞成了“鬼门关”,答案就明了了。

  利欲熏心的黑心矿主,权钱交易的官煤勾结,让人从煤矿非法违法生产的歪风邪气中闻到死神的味道;他们让这个市场乱相不断,弊病丛生。为了利益,就不再强调规范,忽视企业相关技术、生产、安全标准;为了利益,就不再坚持以人为本;为了利益,一些干部牵扯其中,以权谋私、违法违纪;为了利益,就不再考虑生态环境,不再考虑有序有效利用能源资源;等等。

  煤炭生产亟待规范,煤矿企业亟须梳理。如果没有一个有序的煤炭市场,如果没有全部规范的煤矿企业,任何制度和监管都不可能有效落实,摆在矿工面前的“鬼门关”就永远不可能打破。而兼并重组,就是破解矿难的密码。因为,如果不对那些小煤矿进行兼并重组,就无法保障安全生产,就无法规范煤炭生产秩序,就无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与谁偷走矿工的生命相比,谁来保护矿工的生命是一个更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法律屡屡失效、监管屡屡成空的当下,在探索根治矿难长时间而不得的今天,用兼并重组重新梳理、规范煤炭企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