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推进公民表达
娄义华
新浪博客满5岁,送上祝福。
我在此开博客也快5年,与新浪博客同行5年,感触颇多。
5岁,以人生来衡量,还算孩童时代。
而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窗口,正茁壮成长,现实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破茧而出到5岁生日,成长中充满各种味道。
新鲜中,大伙一拥而上,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甚是兴奋与高兴,只要会打字上网的网民开始蜂拥加入博客队伍。一段时间,见面总是要问一句:“你写博客了吗?”写博客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较为时尚的元素,一种紧跟时代步伐的表现。如果你没有“博”,感觉就好像OUT了。我也是这个时候与大伙一道进入这个新鲜的记述领域。
将纸张日记变换成电子日志,不仅仅是介质的变化。纸张记述时代的日记是个人私密的记载,而电子日志却远远超出这个功能。有分享,交流,并产生传播效益。功能增多却又限制着不少人只能选择一些公共话题,并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无病呻吟,注定冷落。除非那是博客发明者最初的初衷,只是一个介质的变化,要人们从此节约纸张,实现无纸化。记述个人私密,内容相同介质差异。
过去的岁月里,纯粹作为介质转换而记述日志的网民占据着一部分。另一部分却通过博客,发挥博客的所有功能,而当起了公民记者,通过博客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观点,鞭打社会假丑恶,弘扬正义、公正、公平,为社会不公找到了一个表述的通道。
明星来了,中产来了,默默无闻的草根来了,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想开博客,你想表达,你尽管放马过来,网络对待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群芳争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是博客最初最为快乐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常怀念。新鲜事物,关注的人很多,不少人如我般,除了工作、生活外,就每天要写博客。
新鲜期过了以后,出现审美疲劳,不少人开始淡化,各种新鲜东西层出不穷,进而替代和分解目标人群。微博的出现,本来就是博客的一种,又分解一部分人群,如此纷争的天下,当初红极一时的博客经过沉淀,只有那些如我般依然坚守,不管人气,只求博客逼着我写作即可,并且每天坚持,这就足够。附带的,还结识了不少网友,或许是不少博主共同获得的一些利好。不少人通过博客走向了成功,虽然是凤毛麟角,也说明博客不可小视的传播效应,运作得当,它同样具有核变效应。
博客、论坛等自主式表述载体的出现,到如今逐渐走向“正规”时,它的确绚烂地开放过,有高潮就有花开花谢的时候,世上没有一直开放不凋零的鲜花,有也是失去生命力的绢花,人们渴望留住绚烂一瞬而定制的艺术品。竟然如此,博客的出现,拉近了地球村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群掌握的话语权,这或许是电脑、网络等科技推动的革命,或许是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