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古迹古貌 博洛尼亚人和房子完整保护


海神波塞冬,挥舞着征战与力量的三叉戟,眼中却始终带着历经沧桑而沉淀不变的凝视——博洛尼亚就像他的守护神一样,高科技和古老在这里强烈对撞,整个城市充满矛盾又奇异融合。

博洛尼亚有着全欧洲最古老的传统大学,可是他盛产荒诞不经与光怪陆离,《索多玛的120天》的导演,电影怪才帕索里尼就是博洛尼亚的儿子。整个意大利,博洛尼亚也是同性恋最多的城市。博洛尼亚的古建筑群每年吸引全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而他的汽车谷也闻名遐迩。他出产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跑车,极具现代感和张力,可是他保护几乎遍布整个市中心的古旧建筑,在这个城市的中心,这片"history center"仿佛时间停滞了流动一样,倏然百年过去,却连转角一个招牌都未曾改变。

博洛尼亚的老建筑保护之路

张扬的快意与对过去的尊重,融合成了这个城市前卫又缓慢的奇特步伐。

博洛尼亚作为欧洲最富盛名的大学城之一,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等诸多问题,但是对这样一个每一块砖上都有沉厚历史凝结其上的城市,改建似乎是唯一的却又面临诸多窘迫的出路。旧城改造,这条看似光明的前途事实上却有着难以想象的阻力。上个世纪的70年代,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在旧城改造实践中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城区由于年久失修需要改建,但老城区所处的地段往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故成为许多借城市开发牟利的房地产商觊觎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开发商看准一块地,然后将其彻底推倒,重建高档商品房和写字楼,将它们卖给企业和富豪。在这种城市开发模式下,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古建筑被破坏了,城市的人文环境丧失殆尽,城市中心不可避免地“贵族化”。

世界上首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

博洛尼亚——这个怪才频出的城市,它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意料,它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称为整体性保护),所谓“整体性保护”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原有生活状态,原住民一般指社区里原有的低收入家庭,这使得不仅一个城市的建筑维持着古貌,而里面的生活氛围也没有在改造当中遗失。原来的商户还在做着买卖,居民依然在里面安居乐业,这使现代博罗尼亚人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古韵的、城市设施完善的、环境优美的和文化活动丰富的社区里面。

但是这些听似美好的设想,在当时是显得极为超前和先进,受到很大阻力的。完整保护不仅仅要保存历史建筑,更要保留居住其中的生活者及其生活风貌。这是全球性的保护新观念,即“整体性保护”。将城市发展转向一种历史保护(Historic Preservation)的和人本主义的美学取向,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来保护生活于其中的社会阶层和建筑物。这实质上就是将文化遗产视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终极产品来加以维护的理念。

1970年,罗马著名建筑师和总规划师柴菲拉提(P. L.Cervellati)提出了这一观念,当时曾引起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异常激烈的争论。1974年,在博洛尼亚召开的欧洲议会上,这一思想得到正式肯定。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内罗毕建议》亦指出:“古建筑保护应该是群众对保护的认识,主要应是一个地区的保护,而不单指古迹的保护。”整体性保护成为整修城市历史街区的唯一有效准则。

整体性保护的观念首先面对的压力是来源于19世纪以来保存单一建筑的传统。它强调如果任何建筑不考虑其周边环境,将无法获得和谐及富有艺术性的都市景观;主张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将所有各时代的建筑物风格皆视为历史发展轨迹的一部分而保存,看似不重要的部分其实往往必须保存,同时保存的重心并不仅限于名贵的文物。它将历史城市整体看作一座有生命的无藩篱的博物馆,并认为城市规划家及建筑师都应当将城市及其中的社区居民、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皆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考虑的范围。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一个完成时,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体现了人类学研究并重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传统。

重视城市日常生活和市民生活的环境

在1960年代的快速发展时期,博洛尼亚完全有发展到100万人口规模大都市的可能。但是,他们放弃了大改建大扩展,而选择了以保护和再生为中心,城市建设与地域发展平衡进行的方向。在博洛尼亚,保护的概念远远超过了过去文物古迹保护的范畴。保护不仅考虑了旅游观光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城市日常生活和市民生活的环境更为重视。

1969年博洛尼亚古城保护规划的总体特征是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的:(一)重组市中心生活,而不只是表面性改观或减少道路交通的成本。保全博洛尼亚人的生活全景。(二)用历史的观点、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及其未来利用,建立保护古城的长远整体性规划。(三)科学地使用公众住房基金来保护历史环境(Historic Environment)和改善继续居住的条件。(四)有选择地利用无人居住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作为固定的场所,提供让人易于理解、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服务。(五)强调各个层面规划中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的重要性,对文化遗产的阐释以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当地的社区居民,而不是外来者。

博洛尼亚古城历史中心区保护规划,宣示了可能实践“老建筑物和居住在其中的人同时保护”新途径。它对社会方面的问题非常关注,要求环境改善后,90%的居民必须保留下来,低收入者的租金不应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18%。博洛尼亚保护规划秉持如下理念:城市发展必须要由公共当局充分有效地运用现存法规来加以控制和引导,在公共资源和社区居民之间必须寻求平衡,公众参与和民主管理务必加强。

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反映出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代表经过高度现代化的繁荣与狂欢之后,西方社会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悖论,因为保护基本上就是要抗衡“发展”。博洛尼亚的实践,连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都要保护,很明显地是直接与资本主义观念发生对抗。因为资本主义一直是要把土地和房子变成商品的。

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的保护规划,控制建筑新的房屋。它保护的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肌理,即资本主义发展以前的遗存。博洛尼亚古城保护尝试的是另一种发展道路:有悠久历史和浓重文化的社区发展道路,使现代博洛尼亚人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历史气息,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今天,“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成为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同理想。整体性保护是一种活的文化保护,不孤赏历史文物,更重要的保护居住于其中的社会阶层。

博洛尼亚的古城风貌

跟亚平宁半岛上大部分城市命运相同, 博洛尼亚建城后数个世纪都在抵抗外族的侵占, 它先后被博伊热人、伦巴底人所支配,又陷人众多伯爵以及教皇、主教的争夺战中。但所有的战争、阴谋都没有毁灭博洛尼亚人对自由的向往与激情,他们一直在战斗。

1088年, 亚平宁半岛上最杰出的学者伊内里奥在博洛尼亚召来同行,这些当时被称为“注释者”的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评注古老的罗马法典,博洛尼亚大学的雏形逐渐形成。之后的900年里,这所大学与博洛尼亚人本来的勇敢执着相结合,让这个城市逐渐形成张扬而深邃、激进却包容的“愤青”性格。

生动的古迹古貌 博洛尼亚人和房子完整保护

海神波塞冬是博格尼亚的守护神

鲜明的性格成就了独特的面貌。市中心的马吉雷广场处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广场上充满了中世纪韵昧的砖砌建筑和柱廊街道,没有过多雕饰却极富变化。而西边是著名的海神喷泉,手持三叉戟的海神,足下有4个骑在海豚上半人半鸟的精灵,泉水从乳房部分喷出。总是有情侣在这里祈求海神的祝福,因为在这个桀骜不驯的天神眼里,爱情可以突破一切障碍:年龄、地位、国籍、种族,甚至是性别。广场北边的恩佐王宫以及波得斯塔宫是博洛尼亚人反抗罗马帝国的见证。13世纪,为了获得独立和自治,他们不惜和腓特烈二世一战,终于成为自由的都市。在紧邻马吉雷的帕塔利维纳纳广场上,两座斜塔格外引人注目,登上其中较高的阿西来利塔,整个博洛尼亚就尽入眼底,而眼前竟是清一色绯红的建筑。或许博格尼亚人也认为,红色是体现这个城市一生最合适的色彩。

海神波塞冬,挥舞着征战与力量的三叉戟,眼中却始终带着历经沧桑而沉淀不变的凝视——博洛尼亚就像他的守护神一样,高科技和古老在这里强烈对撞,整个城市充满矛盾又奇异融合。

博洛尼亚有着全欧洲最古老的传统大学,可是他盛产荒诞不经与光怪陆离,《索多玛的120天》的导演,电影怪才帕索里尼就是博洛尼亚的儿子。整个意大利,博洛尼亚也是同性恋最多的城市。博洛尼亚的古建筑群每年吸引全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而他的汽车谷也闻名遐迩。他出产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跑车,极具现代感和张力,可是他保护几乎遍布整个市中心的古旧建筑,在这个城市的中心,这片"history center"仿佛时间停滞了流动一样,倏然百年过去,却连转角一个招牌都未曾改变。

博洛尼亚的老建筑保护之路

生动的古迹古貌 博洛尼亚人和房子完整保护

博洛尼亚的历史中心区

张扬的快意与对过去的尊重,融合成了这个城市前卫又缓慢的奇特步伐。

博洛尼亚作为欧洲最富盛名的大学城之一,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等诸多问题,但是对这样一个每一块砖上都有沉厚历史凝结其上的城市,改建似乎是唯一的却又面临诸多窘迫的出路。旧城改造,这条看似光明的前途事实上却有着难以想象的阻力。上个世纪的70年代,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在旧城改造实践中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城区由于年久失修需要改建,但老城区所处的地段往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故成为许多借城市开发牟利的房地产商觊觎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开发商看准一块地,然后将其彻底推倒,重建高档商品房和写字楼,将它们卖给企业和富豪。在这种城市开发模式下,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古建筑被破坏了,城市的人文环境丧失殆尽,城市中心不可避免地“贵族化”。

世界上首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

博洛尼亚——这个怪才频出的城市,它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意料,它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称为整体性保护),所谓“整体性保护”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原有生活状态,原住民一般指社区里原有的低收入家庭,这使得不仅一个城市的建筑维持着古貌,而里面的生活氛围也没有在改造当中遗失。原来的商户还在做着买卖,居民依然在里面安居乐业,这使现代博罗尼亚人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古韵的、城市设施完善的、环境优美的和文化活动丰富的社区里面。

但是这些听似美好的设想,在当时是显得极为超前和先进,受到很大阻力的。完整保护不仅仅要保存历史建筑,更要保留居住其中的生活者及其生活风貌。这是全球性的保护新观念,即“整体性保护”。将城市发展转向一种历史保护(Historic Preservation)的和人本主义的美学取向,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来保护生活于其中的社会阶层和建筑物。这实质上就是将文化遗产视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终极产品来加以维护的理念。

1970年,罗马著名建筑师和总规划师柴菲拉提(P. L.Cervellati)提出了这一观念,当时曾引起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异常激烈的争论。1974年,在博洛尼亚召开的欧洲议会上,这一思想得到正式肯定。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内罗毕建议》亦指出:“古建筑保护应该是群众对保护的认识,主要应是一个地区的保护,而不单指古迹的保护。”整体性保护成为整修城市历史街区的唯一有效准则。

整体性保护的观念首先面对的压力是来源于19世纪以来保存单一建筑的传统。它强调如果任何建筑不考虑其周边环境,将无法获得和谐及富有艺术性的都市景观;主张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将所有各时代的建筑物风格皆视为历史发展轨迹的一部分而保存,看似不重要的部分其实往往必须保存,同时保存的重心并不仅限于名贵的文物。它将历史城市整体看作一座有生命的无藩篱的博物馆,并认为城市规划家及建筑师都应当将城市及其中的社区居民、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皆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考虑的范围。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一个完成时,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体现了人类学研究并重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