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就已开始用可可豆制作饮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于1502年首次将可可豆带回西班牙。此后,欧洲殖民者在侵略掠夺拉丁美洲的同时,也对可可发生了极大兴趣。1516年,西班牙殖民军统帅费尔南德?高尔斯在写给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说:“在墨西哥广大地区出产一种可可豆,谁要是喝上一杯这种饮料,就足以使人在全天的行军中精神饱满。”他还奉献给国王一盒精制的可可粉。国王特地为品尝可可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但与会的人一致认为这种“苦水”难以下咽。
“巧克力是有生命的,它会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妙!”谈到巧克力,韦尔莱总是饱含深情。对于巧克力的产地、口感、制作工艺,他更是如数家珍。比利时馆巧克力项目经理助理田燕告诉我们,在得知上海世博会比利时馆将开设巧克力展示项目之后,韦尔莱放下了自己企业的相关工作,全力参与该项目展示名额的竞争,从300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在比利时馆“巧克力工坊”为期七天的展示时间。
比利时馆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巧克力的香味,不少观众正是顺着香味在“巧克力工坊”中发现巧克力制作大师让·韦尔莱和他儿子忙碌的身影的。在一个10平米见方的玻璃围栏内,韦尔莱用比利时传统的制作方法,让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巧克力原浆变成一个个或是可爱、或是精致的艺术品。出于人类本性中对于甜蜜的共同爱好,韦尔莱的工作间周围总是围着许多好奇的观众,一些运气好的人还能够现场品尝到大师的杰作。
1765年,在北美马萨诸塞州的多尔切斯.贝克博士办起了第一个用可可豆生产巧克力粉的工厂。1819年,瑞士23岁的卡耶尔制造出第一块巧克力糖。从此,巧克力就不再单纯是作为一种饮料,而且成为糖果和点心了。1828年,荷兰人冯.霍滕将可可浆脱去可可脂,第一次制出速溶可可粉。同时,用可可粉加入可可脂制作巧克力,也比原先直接用可可豆质量好得多。霍滕的发明彻底改变了可可和巧克力工业的面貌。今天,霍滕的方法仍在沿用。 “很多游客吃了我们的巧克力之后说很棒,这让我们非常开心!”作为一位和巧克力打了18年交道的制作师,韦尔莱总是非常重视顾客的反馈。据介绍,韦尔莱原本是一位面点师,转行去做巧克力纯属偶然。如今,他在比利时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专门生产各种口味的巧克力,销往世界各地。1847年,英国的弗赖伊父子公司在可可粉中加糖和可可脂,并用模子将它们成型为巧克力块,制出了我们今天所吃的巧克力糖。另外一次突破发生在1876年,当时,瑞士的丹尼尔.彼德在巧克力中加入了牛奶,第一次制出固体牛奶巧克力,成为现代巧克力的雏形。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制作巧克力,所以我一定要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每天韦尔莱都会在制作台前工作六个小时,消耗50公斤巧克力原浆。一些组合式的巧克力雕塑作品单个制作时间就接近两个小时,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依然不妨碍他的精雕细琢。在大多数观众看来,眼前的韦尔莱不单单是一位制作师,更像是一位艺术家。 “我的儿子斯丹·韦尔莱今年15岁,让我值得庆幸的是他也非常喜欢巧克力,希望下届世博会的时候,他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甜蜜的享受。”谈到未来,韦尔莱的眼神中憧憬满满。